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地方动态
地方动态
媒体聚焦 | 淮南潘集:回望全面小康路,接力帮扶谋振兴
时间:2021-08-12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第3569期>安徽法制报 | 淮南潘集:回望全面小康路,接力帮扶谋振兴

  (8月3日《安徽法制报》头版 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回望全面小康路) 

  原标题 

  小康路步履劲疾 振兴梦扬帆起航 

  本报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王来勇 

  老百姓家家富裕、道路处处畅通、湖坝摇身一变成为绿色长廊……如今走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回族村,村容村貌靓起来了,村民们收入增加了,底气足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从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账面仅有1.22元的贫困村,到集体收入近20万元,蹄疾步稳迈入小康行列的富裕村,这几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村民们的肯拼肯干,也离不开淮南市检察院几届扶贫工作队的接力帮扶。 

  一穷二白 账面仅有1.22元 

  2014年11月,淮南人民检察院选派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扶古沟回族乡回族村。该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岳青接下了第一棒,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他也自此与全村4000多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到古沟村,眼前的现状实实在在地给岳青出了难题,仅有4000余亩土地,村民的谋生手段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村民缺少增收手段,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只有不到1万元,账面仅有1.22元,被戏称为“1元村”。 

  村民王占习,凭借在煤矿上积攒的第一桶金,在村子里率先盖起两层小洋楼,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却因为爱人突遭车祸、母亲罹患重病,接连遭受严重打击,生活一落千丈;村民王中灯从事汽车驾驶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却被拖欠工资,严重影响家庭日常生活;村民聂道军,因意外导致脑溢血,留下后遗症,自暴自弃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人见人嫌,顿顿离不开酒,天天离不开牌……在走访中,岳青和工作队其他成员发现,全村25户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于未来的方向都很迷茫,这给了他们很大的震撼。 

  为了摸清深层次的原因,工作队进行渗透式的摸排了解,发现全村96个党员中一半年龄在50岁以上,青年党员多数外出务工,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亟待加强;同时村党支部“班子软、基础弱、服务差”,群众意见较大。 

  要想发展好,底子首先要打牢。工作队瞄准问题核心,积极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工作队通过前期选拔培养,结合村“两委”换届,安排3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有效解决了班子配备不强问题,同时推动村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扎实开展党员星级量化创评、党员队伍志愿服务、脱贫攻坚“四联四帮”工程等活动,不断提升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 

  精准帮扶 拿出绣花功夫 

  不足1万元,将近10万元,达到18万元,超过20万元……这份不断刷新的村集体收入成绩单,见证了古沟村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几任工作队接力帮扶的硕果。2017年4月,岳青的驻村帮扶接近尾声,该院原反贪局政委副县级检察员吴传伟、第四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易超、法警支队法警程涛3人又合力接棒。 

  人员不断接续更替,但帮扶绝不断档。工作队先后帮助引进、投入资金230万余元,用于新建水泥路、修建生产桥,改建农贸市场。同时积极争取各项惠农项目,整治维修渠道5条,共计3000余米,沟渠清淤700余米,建设王湖、谢湖片区共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为村民铺起了一条条富裕路,架起了一座座“生金桥”。工作队又立足该处地处平原地带、日照条件好的优势,为村民们寻觅新的生财之道。很快,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进入大家的视野并快速落地生金。2016年村级60KW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收5万余元;同时村里22户贫困户也建设了户用3KW光伏电站,每年为他们稳定增收3000余元。出资共建蔬菜大棚,引导村财政资金参与生态养殖公司,扶贫小额信贷帮助村民入股分红,健康扶贫解决就医后顾之忧……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一项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效,积累起财富,也领着全村村民朝向幸福不断前行。 

  要想帮助村民们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就必须拿出“绣花”功夫,做到精准“滴灌”,把帮扶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人。为此,工作队也坚持因人因户施策,精准安排帮扶措施。为王占习的老娘联系医院治疗,争取医疗费用补助;为王中灯亮起法治绿灯,立足专业优势帮助他讨回血汗钱,维护自身权益;为聂道军争取产业到户项目,一栏栏的黄牛托起了他的致富梦……像这样的精准“滴灌”绝不是个例,在古沟村,几乎所有贫困户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方案”。虽然发展道路各有不同,但经过大家的勤勉奋斗,最终都奔向了同一个目标——脱贫奔小康。2018年10月,该村实现贫困户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0%。 

  乘势而上 聚力乡村振兴 

  脱贫后的古沟村,没有松劲歇脚,而是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正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今年5月,第七批工作队成员圆满完成任务,本可以回归检察岗位的易超却作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决定——留下来。 

  在他心里,必须要继续为古沟村的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和他不谋而合的还有该院第七检察部法警支队副支队长一级警长陈桂猛、第七检察部三级主任科员高波,3人组成了新的“振兴搭档”。结合村里的实际和此前的经验,他们也在心里初步为古沟村量身定制了新的“振兴方案”。在这个方案里,既有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指导农户搞好种植养殖,支持创办村级企业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群众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等宏观考虑,也不乏加强水、电、路、网络等村级基础性建设;聚焦垃圾清理、沟渠清理、人居环境治理等,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乡村面貌;科学规划,从老村改造、新村建设入手,加强资金投入等具体考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主要布局之一,为推动古沟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工作,工作队实地调查研究,规划古沟村产业发展计划,并制订发展规划。在种植蔬菜瓜果的基础上,古沟村将重点发展高产优质水稻田1200亩、平整改造闲置撂荒的土地,以兴建村级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为主要方向,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除此之外,他们还紧盯龙头企业这一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经过认真研究和走访调研,决定重点扶持古沟村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良辰米业有限公司,带动乡村发展和贫困户就业,为古沟村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打造古沟村品牌效应,工作队又积极通过注册商标,实施标准化生产,注册扶贫销售网和开设扶贫专柜等途径来推广古沟村农业新产品,努力做大做强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带动全村走上致富道路并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