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检察风采
检察风采
【榜样王敏】新安晚报 | 他用生命照亮正义留下光明
时间:2021-07-30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榜样王敏】新安晚报 | 他用生命照亮正义留下光明

(7月26日《新安晚报》A06整版)

原标题

他用生命照亮正义留下光明

从检33年,经手案件无一件错案,检察官王敏因公殉职;家人遵循其遗愿捐献眼角膜

【榜样王敏】新安晚报 | 他用生命照亮正义留下光明

王敏(右)生前工作照

2021年6月19日,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一级检察官王敏同志在加班期间突发疾病,于6月28日上午11时41分不幸因公殉职,生命就此定格在53岁。工作33年来,王敏扎根基层,平凡坚守,在他办理的近2000件案件中,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期羁押、无一起涉检信访,成为同事口中的法律“活字典”。王敏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人民检察为人民的感人篇章,成为新时期六安革命老区共产党员、好干部中的杰出代表。

秉公执法全力攻克疑难复杂案件

走进舒城县人民检察院5楼的8607办公室,办公桌上仍摆放着“桃溪镇敬老院原院长李保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相关调查材料,在多达9页纸的敬老院各年度财政打卡收入核对表中,每一笔记录都用蓝色的钢笔标注了时间、来源等信息……

这是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一级检察官王敏生前办理的最后一个案件。6月19日(星期六),王敏同志在加班期间突发疾病,于2021年6月28日上午11时41分不幸因公殉职。

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王敏历任舒城县人民检察院书记员、助理检察员、检察员、检委会委员,舒城县人民检察院控申科副科长、公诉科副科长、公诉科科长、检委会专职委员。2019年10月至今,任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一级检察官。从事检察工作33年来,他为人正直、勤勉敬业,主办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2011年,王敏主办六安市第一起有震动、有影响的涉黑案——何氏兄弟涉黑案,面对近1人高的证据材料,他在一个月的期限内形成了9万多字的审查报告,精心准备了上百页的庭审预案,从宣读起诉书到庭审指控,连续开庭6天,最终使26名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2012年夏天,侦查机关将舒城县第一起盗墓案移送审查起诉,因墓穴数量多、涉案人员多、作案次数多,王敏带领原公诉部门办案人员赶往案发地,逐条记录每个案件的疑点、对每个墓穴精准编号,在舒城县首创“经纬度墓穴编号法”,最终,8名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

作为一名检察官,王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守护着公平与正义,以求极致的标准要求自己办好每一起案件。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得“六安地区检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舒城县优秀共产党员”“舒城县优秀公务员”等荣誉。今年7月,中共六安市委追授其为“六安市优秀共产党员”。

良师益友凭人格魅力感动身边人

上世纪70年代末,李和平是孔集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王敏是他所带班级的学生。机缘巧合下,李和平进入舒城县检察院工作,王敏也在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舒城县检察院,两人成为同事。

“我们是师生、是同事、更是挚友,从他突发疾病到去世,这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李和平说,最近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去王敏的办公室看一看,“他的办公桌和书架上总是摆放着各类法律专业书籍,厚厚的笔记更是一大摞。”数十年来,王敏保持钻研精神,在办案中学、在学中办案,不断吸纳新知识,练就了过硬本领。

对于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丁海棠来说,最后悔的就是6月19日加班那天没有去和王检见一面,因此,对他的回忆永远只能停留在6月18日。

“那天早晨我拿着刚拟好的抗诉书给王检修改,虽然他有个案件很快要开庭,还是给我做了几点指导才离开,这是我见到他的最后一面。”丁海棠记得,自己刚到单位时分到了公诉科,王敏正是公诉科科长。“我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他常常把锻炼、展示、学习的机会给初入职场的我,成为我的领路人。”丁海棠觉得,王敏就像一个大家长,他总是希望检察新人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发光发亮。

2001年,王敏成为舒城县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检察员,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与现任舒城县公安局副局长的黄学镇成为工作中的好搭档。王敏的理论功底深厚、法律业务知识全面、敢于较真碰硬,给黄学镇留下了深刻印象。

6月19日,黄学镇得知王敏突发疾病后,心中为之一惊,“他平时坚持锻炼,身体素质还不错,起初我不敢相信。”得知王敏最终离开人世,黄学镇不由得伤心落泪,“可能这么多年来,王敏太累了,所以才去休息了。”

勤勉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使命

“在防汛抗洪的日日夜夜,我与乡村干部共患难,哪里发生险情,是共产党员冲在先,哪里是险灾,哪里就是共产党员在固守,共产党员的模范榜样,牢牢地将广大群众聚在周围!”翻开王敏的入党志愿书,一行行诚恳、真挚的话语映入眼帘。

1990年3月,王敏响应党组织号召,成为原舒三镇胡同村驻村指导员,1991年仲夏,驻村境内大堤出现管涌险情,他带领群众用木梁打桩,带头扛沙袋填埋,最终排除险情。

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冲在一线的共产党员让他深受感动,更坚定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王敏与父亲王德祥进行了一次长谈,“王敏和我说了入党的想法,我就送了他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他认真阅读三遍。”王德祥记得,王敏读完党章后,还和他交流了感受,这才郑重地写下入党申请书。

在王德祥眼中,大儿子王敏从小就懂事、孝顺。大学毕业后,王敏进入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上班第一天,是王德祥将儿子送到了单位大门口。那时候,王敏每个月只有70多元工资,他留下10元钱,其余全部交给了父亲。“他说自己平时花不了多少钱,这些钱要存下来给两个弟弟上学。”说到这里,年近八旬的王德祥不禁哽咽,“这么多年,他的生活一直很朴素,不会用支付宝,不会打牌,基本上都在工作。”

由于检察工作的特殊性,王敏工作后,父子二人立下了在家不谈工作的规矩。不仅如此,王德祥还提醒儿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涉及亲戚朋友的案件一律回避。“王敏确实做到了,但我却失去了一个好儿子,检察队伍中也失去了一位正直的检察官、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无私无我捐献眼角膜传递爱与光明

“王舒展、三(3)班……”在王敏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一本破旧泛黄的字典,当女儿翻开字典看到自己的名字时,不禁泪如雨下。一旁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把和王舒展年龄差不多大的直尺,旁边是一把已经断了把子的雨伞。

工作中,不贪位子;生活中,不图票子。从检33年来,一个方便袋、一辆自行车、一身检察蓝,是王敏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在舒城县检察院的大院里,还停放着王敏的那辆老式自行车。当别人逐渐由自行车代替步行、由小轿车代替自行车上下班时,王敏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将一辆自行车骑出了一道风景。虽然用着女儿的字典、直尺、旧雨伞,但每逢救灾、扶贫,他总是积极参与、捐款捐物。

在王舒展的记忆中,她小时候几乎是在检察院中长大的。“他每个周末都要加班,我坐在他对面,就像是陪他一起加班的同事。”多年来,这对默契的父女有着他们独特的交流方式:开心时,两人会互相“飙诗”;有心事时,父亲则是女儿永远的明灯,“他一直鼓励我继续学习,不要因为结婚生子而疏忽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希望我能成为自己的‘太阳’。”

王舒展永远都记得,6月18日中午,她收到了一条来自爸爸的微信,这是一篇名为“越过枯燥才能获得愉悦”的转载文章。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就接到了家人的电话,说爸爸突发疾病已经送到了医院。经过十天的全力抢救,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王敏的生命,也让王舒展永远失去了身后的坚实后盾,“根据爸爸生前的要求,我们捐献了他的眼角膜,巧合的是,受捐赠人在宣城,离我非常近,也许他是用另一种方式陪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