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检察风采
检察风采
【榜样王敏】两个月前,她为父亲签下眼角膜捐献志愿书
时间:2021-08-31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本期,故事的主人翁是因公殉职的检察官——六安市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 副检察长王敏。 

  “案件事实、证据你有没有仔细审查?” 

  “有没有接受吃请、打招呼?” 

  “有人闹事施压,能不能顶住压力?” 

  新人检察官陈婵娟没有想到,隔着高高的卷宗,前辈王敏会向她抛来“灵魂三问”。

  这是她入职以来,办理过印象最深的一起案件。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家属来检察院闹访,年轻的陈婵娟疲于应对,身体和精神上都有些“吃不消”了。

  但这三个问题,却让她豁然开朗:行得正站得直,有法律撑腰,怕什么?

  王敏检察官走后,每当陈婵娟遇到疑难杂案,这三句话仍会在她心中响起。

  心中涌现的,一半是信念,一半是怀念。 

  准备上百页庭审预案 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2021年6月19日,王敏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抢救无效,于6月28日因公殉职,年仅53岁。

  53年的时光,他有33年都在从事检察工作。不熟悉的人对他的印象,大概就是:一个方便袋,一辆自行车,一身检察官制服,看起来随和、低调、谦逊。

  但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对工作,他很较真,也很“拼命”。 

  王敏伏案审查卷宗 

  2011年,王敏主办了六安市第一起涉黑案——何氏兄弟涉黑案。面对近一人高的证据材料,他成了披星戴月的夜归人。

  何氏兄弟是盘踞在舒城多年的涉黑团伙,曾在辖区内实施了一系列聚众斗殴、寻衅滋事、非法拘禁等暴力犯罪,致伤20多人,非法获利数百万元。

  这起案件撞到了嫉恶如仇、一丝不苟的王敏的“枪口上”。案件中嫌疑人高利放贷数额大、人数多、次数多、时间跨度也很长,王敏逐一计算、认真核对每一笔本金和利息。

  每天最早来,下班最晚走,十多个月,王敏以办公室为家,一头扎进约19840页的卷宗里,没日没夜地分析案情。每一个细节、每一丝疑点,在他的笔记本上,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一个月的期限内,王敏形成了9万余字的审查报告,精心准备了上百页的庭审预案,从宣读起诉书到庭审指控,连续开庭6天,最终使26名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王敏(右一)出庭公诉涉恶案庭审现场 

  2011年至2019年,王敏主办、领办舒城县全部涉黑案件。卷宗超过320本,犯罪事实100多起,犯罪嫌疑人61人……

  王敏缜密审查每一起犯罪事实,最终使黑恶势力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老检察”的反差萌 

  在王敏的办公桌上,高高摞起的卷宗和法律书籍整齐摆放,反复阅读的折痕清晰可见,老旧的笔记本上满满的记载着工作内容和法律知识。

  为了跟上法律的脚步,他不仅保持学习阅读的习惯,还自己做汇编,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法律法规条文,摘抄、汇编、整理成册,方便查看。 

  正是王敏细致严谨的要求,他所办理的近2000件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期羁押、无一起涉检信访。他先后荣获“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等诸多荣誉称号,成为检察行业的杰出代表。 

  “办案回来看到五楼办公室亮着灯,就知道王老师在,心也定了很多……” 对同事们而言,王敏丰富的办案经验和业务知识,既是法律的“活字典”,也是他们的“定心丸”。 

  陈婵娟说,有疑难杂案找王敏,他都能“掰开了,揉碎了”给讲解出来,“每次王老师都能精准切入案件要点,让我们都很佩服。” 他认真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身边人。 

  王敏工作上的严谨认真和对同事下属的和善谦虚,也形成了一种“反差萌”。 

  “虽然王老师平时有些严肃,但我们只要取得一点小成绩,他都会给我们鼓励。”陈婵娟说,王敏从不吝啬伸出大拇指为年轻的学生点赞,如果自己取得了成绩,微信上能收到一排王敏发来的大拇指。 

  年轻的检察官们都喜欢叫他王老师。他也常乐呵呵地说,你们都是高材生,我还要向你们学习哩。 

  王敏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案件 

  女儿说,以后再也没有人可以“抱怨”了 

  “年轻的时候总是一往无前,总觉得什么事情都能兼顾。成家立业之后,才发现,很多事情,想要做到两全实在太难了。” 这是王敏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 

  5月中旬,王敏的妻子因病需要动手术,女儿一时无法赶回。王敏又在准备一起重大案件的庭审,挂号、拍CT、办理住院手续,全部由妻子一个人打理。 

  虽然无法时时陪伴家人,但是王敏却是“宠妻狂魔”,只要他在家,每晚哗啦啦流水的洗碗池旁一定是他的身影,为了弥补妻子和女儿,他主动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妻子常对女儿说:“找了你爸爸,我很幸福。” 

  王敏与女儿合照 

  可女儿却对爸爸有“抱怨”。 

  王敏出身农村,当上检察官后也习惯了节俭,沙发一坐就是一个坑,灶台上燃气灶还是单头的,旁边只摆着盐、酱油和菜籽油。 

  他蹬着嘎嘎作响的自行车、吃着粗茶淡饭、用着小到捏不住的香皂,除了几身“检察蓝”,他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 

  女儿“抱怨”父亲,穿着打扮不讲究。给他买新衣服,他却不想要,还拍着自己的“检察蓝”说:“这才是贵的衣服,金不换来……” 

  女儿“抱怨”父亲,“抠门”还“装大款”。每当遇到院里举办各种募捐活动,需要救灾、扶贫时,他总会伸出援手,捐款捐物,还拉着女儿一起捐。 

  女儿“抱怨”父亲,早早就想好了身后事。她记得,在自己待产前夜,王敏陪她一起在医院散步。当看到宣传栏上捐献器官的公益海报时,王敏驻足观看了许久,并留下了捐献器官的嘱托:“爸爸一生不图权,不图钱,就想给社会做点贡献。” 

  2021年6月28日,女儿含泪为父亲签下了眼角膜捐献书。 

  在整理王敏遗物时,女儿看到父亲还留着她儿时的字典,顿时泪流满面。 

  “只要他在,我就不害怕。我知道不管我多大,他都会一直看着我,保护我……” 

  她明白,以后,再也没有人可以“抱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