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检察风采
检察风采
【奋斗者•正青春•皖检之星 69】陈婵娟:用行动诠释检察官的“硬核”担当
时间:2025-06-2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晨光漫过窗台,陈婵娟已埋首于堆积的卷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卷宗纸页的翻动间,案件的脉络、证据链越来越清晰。智慧与谋略的问讯中,证言与供述的真相不断被打捞。撰写详尽的审查报告、起诉书或不起诉决定书,字斟句酌,力求精准地反映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这是从检十二年来她早已习惯的日常。

陈婵娟,现任六安市舒城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检委会委员,先后荣获全国检察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秀个人、安徽省优秀公诉人、六安市优秀巾帼干警、舒城县十佳政法干警,被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记个人二等功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公平正义的极致追求者

陈婵娟的检察情怀,源于全国模范检察官王敏的言传身教,从师傅手中接过“追求极致”的接力棒后,她将“如我在诉”的理念融入每一起案件。多年来,她坚守在刑事检察办案一线,先后共办理了各类刑事案件近千件,无一起错案。

当被问到哪一起案件让她至今印象深刻时,她回答:“魏某某交通肇事罪一案。魏某某驾驶小型轿车行驶在乡村水泥道路上,直行通过无交通信号灯的三岔路口时,碰撞了一位骑电动三轮车左转弯的行人,造成其当场死亡。交警部门认定魏某某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陈婵娟描述着当时的情形。

似乎直到这里,该案仅是一起简单的交通肇事罪案件。可接下来,嫌疑人的辩护人提交了厚厚一摞的道路路线和标牌设计图,对责任认定提出质疑。这让陈婵娟犯了难,她当即决定刨根问底,一探究竟。联系侦查人员共同前往事故现场实地查看后,她意识到该案件反转成了疑难复杂案件。于是,她又找到六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事故认定专家,一番请教后,再逐级请示市级乃至省级检察院,省检察院召开了检察官联席会专门讨论该起案件。“当时想的是,无论最终魏某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至少能给他一个有力量的解释和专业的解答了。”陈婵娟如是说道。最终,魏某某释然接受了责任认定,积极赔偿了被害人亲属。

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匠心贯穿着陈婵娟每次办案的始终,她以“求极致”的精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不知不觉间,她已经从青涩新人成长为业务骨干。

扫黑除恶的忠诚捍卫者

陈婵娟(左二)出庭公诉一起涉恶案件。

回忆起办理过的最错综复杂的案件时,陈婵娟展现了新时代办案一线女检察官独有的特质——不畏难、不胆怯。

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的卞某某、孙某某涉黑案件,卷宗材料近800本,涉案事实200余起,涉案罪名17个。面对这极为复杂的重大案件,作为主办检察官之一,她说这是生平第一次。

提前介入案件时,侦查人员向陈婵娟介绍基本案情称,很多事实年代久远证据丢失,难以固定。她没有对侦查人员的思路给予肯定,而是就案件的关键证据逐一展开询问。

“在场证人是否健在?”陈婵娟问道。

“健在,不过得了老年痴呆症。”对方这样回答。

“是否做过询问笔录?”陈婵娟继续追问。回答她的是侦查人员的沉默。

后来,在她的引导下,侦查人员找到了在场关键证人,并对其取证,最终该起事实一审、二审法院均予以认定。这是陈婵娟在办理涉黑案件中的一个剪影,一次次的会商会上她侃侃而谈,一次次的阅卷过程中她提出的侦查提纲都被转化成证据。

扫黑风暴中,面对卷山案海,陈婵娟带领同事们静下心来依次梳理事实,逐个罪名进行突破,再抽丝剥茧、分析研判。最终,该案的办理取得了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该涉黑团伙被扫除后,此案辐射范围的行业经营环境得到优化。

普法宣传的辛勤耕耘者

陈婵娟走进校园开展法治宣传。

在汤池中学的讲台上,尽管陈婵娟依然身着检察制服,但脸上的表情比在公诉席上少了一分严肃,多了一分温和。因为,她在这里有个更温暖的身份:孩子们的法治副校长。

陈婵娟的法治课堂开讲时,教室里总是挤满了留守儿童,她以自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茁壮成长;她用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这里的孩子奋发图强、走出大山。她还邀请当地有名的家校教育专家,为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讲解孩子的成长“秘方”,引导老人理解留守儿童,关心其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被留下”的他们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

身为第二党支部书记,陈婵娟带头践行“检察官联系乡镇”制度。她走遍帮扶村的田间地头,向留守老人讲解防范电信诈骗的方法;自掏腰包为帮扶对象送去米油果蔬,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检察官亲戚”。在《反有组织犯罪法》宣传中,她创新以案释法,用方言土话让法律“飞入寻常百姓家”。她说:“法治的种子,要播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陈婵娟走进乡村与村民代表面对面普法。

当她的检徽遇上田野,法治的种子开始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青翠的稻田边、乡村的小路上、农家的院落里,那个佩戴检徽的身影与乡亲们越走越近。

在工作中,陈婵娟是法庭上义正辞严的公诉人;在生活中,她是孩子眼中“总在加班”的妈妈。忙碌,是陈婵娟的真实写照,也是她在孩子心中最直观的形象。陈婵娟坦然承认,有些时刻,无法陪伴孩子的愧疚感会突然爬上心头,但守护公平与正义的从检初心鼓舞着她,让她继续坚持,再坚持。她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作为一名母亲,给孩子们最好的爱,就是活成他们前行的榜样。”

平衡办案与家庭或许是陈婵娟的长久课题。她用十二年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女检察官的“硬核”担当与“柔软”情怀。于她而言,正义不是冰冷的法条,而是有温度的守护;初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