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初心故事】驻村,在老区脱贫攻坚中“奋斗”青春
时间:2019-07-18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时而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亲切交谈;时而在农家庭院,为村民们释疑解惑;时而在简陋的村部,整理资料、开“诸葛亮会”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石寨村、吴湾村,总能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她们就是金寨县检察院派驻金寨县南溪镇驻村扶贫工作专班的5名检察干警。

金寨县是革命老区,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也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6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专程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工作大计。

今年4月,金寨县委县政府从县直单位抽调人员组建驻村扶贫工作专班,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的入户走访,排查脱贫攻坚工作问题,督促镇、村整改。金寨县检察院派出5人组成扶贫工作专班,为期一年。除带队的刘萍以外,邵思远、彭芬、姜希、刘若男均是清一色的90后。她们在扶贫一线摸爬滚打,逐渐成长为一名对群众深情、对工作深爱的合格的扶贫专班队员。

对于90后来说,驻村工作首先要适应克服的是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困难。

第一周,湿疹、失眠、一天几十户的入户量、二十余公里的路途......把彭芬折磨得有些憔悴。同事们叮嘱她多休息,慢慢来适应,身为政工干部的她性格开朗:“权当减肥啦!” 

电瓶车是她们走访的交通工具,学骑电瓶车便是她们的必修课。在案件管理部门工作的刘若男是个性格憨厚的女孩子,从在平路上左摆右斜地学骑电瓶车,到勇敢地上山下坡的追风少年,名如其人,若男身上的淤青和伤口证明了她的勇敢和不懈。

70个居民组,2329户,其中贫困户465户,两个月内必须全部走访完毕。

来自第一检察部(筹)的姜希是五名干警中唯一的男孩子,也是走访路上的排头兵。“正值农忙时节,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人。”姜希说,今天到了这家,他们在地里干活;明天到了那家,又逢他们去亲戚家喝喜酒了;后天呢,他们正好去镇上买东西了。找不到人的情况是常事。

白天,“追”到田间地头;晚上,将农户“堵”在家中;要外出的农户,“截”在半路;村民集中开会,则“围”住不放。“没有办法,上不去的山要上,找不到的人满村的犄角旮旯也要找到。围追堵截,这是走访最好的办法。”姜希笑道。

“俺不懂啥叫种养业奖补,我养头猪政府给我钱吗?”“种养业奖补就是政府鼓励你多种多养,一年卖出去三千块钱的农产品就能拿到一千块奖励啦,超过三千块的,每多卖一千还能多得五百,最多能得三千块呢!” 刘萍很耐心地向贫困户宣讲着国家的扶贫政策。

作为第三检察部(筹)负责人的刘萍是其他四名干警的大姐姐,她总能针对不同的农户找到交流的共同话题。她常说“先‘套近乎’,再问问题”,从孩子聊到老人,从饭菜聊到村里的工作,在稀松平常的拉家常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沟通过程中,她还尽可能地将书面语转化为大白话,释疑解惑,耐心地将政策宣传到每一户。

每天八点入户,中午村部用餐,餐后继续走访,晚上汇总问题,与村两委、扶贫工作队会商研判,找到解答或解决办法。扶贫工作专班每天工作忙而有序。

“她敢说!”这是村干部对邵思远的评价。检察官助理邵思远是驻南溪镇扶贫专班中年纪最小的一名队员,带着95后的热情和活力,每次会商研判,她总能将农户诉求逐一反馈,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表自己的观点。虽然有时显得稚嫩、率真,但也不乏独到见解。五名干警之间也经常互帮互助。吴湾村的饮水问题怎么解决的,是否可以适用石寨村;石寨村村民的慢性病证件是如何办理的,吴湾村可能需要借鉴一下......通过横向纵向地学习讨论,许多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驻村扶贫专班吃住都在村里,除了日常走访工作,专班队员与当地的乡亲们打成一片。向农户学习种蔬菜,教农户们唱歌跳舞,帮着乡亲们挑水、扫地、搞卫生……虽然每天翻山越岭入户十分辛苦,但是老百姓的好评就是专班的最大动力。“他们来了,路都开工了呢”,“跟我自家小孙女似的”,“常来我们家坐坐聊聊天,真好”……

专班的工作是辛苦的,也是充实的,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假日双休,她们总是奔忙在路上,或是埋头在资料整理中,用一名检察干警的初心,参与、见证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