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检察文苑】安徽阜阳检察干警张晓龙援藏记
时间:2019-12-26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今年是中央实施对口援藏政策25周年,自2003年起,安徽省就持续不断地挑选优秀检察官,赴山南地区开展援藏工作。16年里,这些优秀检察官用汗水和辛劳,让援建的山南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雪域高原谱写着一首首动人的乐章,阜阳市检察院的张晓龙,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援藏的半年时间里,张晓龙展示了过硬的业务能力,创新了山南市检察机关的工作、学习方式和受援理念,实现了山南市公益诉讼零的突破,为当地的检察事业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01

进藏  身体“高反”心不“反”

半年,之于一生并不长,却足以在记忆里酿出一杯值得回味终生的佳酿。2018年4月,阜阳市人民检察院民行科干警张晓龙,响应援藏号召,远离家乡繁华都市,来到三千里之外低压缺氧、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工作,用实际行动和满腔热情,为当地的长治久安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组织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山南市,是中国的西南边陲,当汽车行驶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318国道上时,窗外是成群的牦牛、辽阔的旷野和巍峨的远山。初到西藏,晓龙的心情激动之余又有些忐忑,激动的是可以将九年的民行工作经验带到西藏山南,同时自己也能得到锻炼,忐忑的是寒冷缺氧的自然环境可能会影响即将担负的工作。

艰苦的环境确实成了晓龙到达西藏后的第一场硬仗。山南市平均海拔3800多米,紫外线强烈,气候干燥,初到西藏时晓龙几乎每天早起时都会因干燥流鼻血。由于气压低,饭也很难煮熟,即便用高压锅煮熟也很快凉透,半年的时间里张晓龙基本没吃过内地的所谓热饭。

不过最痛苦的还是高原反应。“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呼吸困难、夜里难以入眠。”由于高原反应,进藏第二天晓龙就出现了头脑昏沉、全身酸痛的症状,送医检查后,医生诊断为高反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发烧。

那是晓龙进藏后最痛苦的一段时间,39度的反复高烧持续五天,还要适应高反带来的不适感。为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安徽省院领导几次提出先撤回内地的建议。晓龙告诉记者,他没有丝毫犹豫,拒绝了领导的提议:身体高反,心理不能高反,既然来了,不干出点样子就绝不回去!

靠着这股韧劲,第六天一出院,晓龙就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工作当中。为了缓解高反,晓龙还会按藏族同事的嘱咐,通过减少运动量、减小运动幅度、放慢走路速度、多喝水等方式缓解高反。随着工作的正常开展,晓龙将心思全放在了工作上,也逐渐适应高反。

02

不负重托   实现公益诉讼零突破

2018年,安徽省检察机关对口援藏以民行业务为主,在民行部门工作9年的晓龙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了便于工作开展,晓龙被山南市检察院下文任命为民行处副处长。

相比内地,山南市的公益诉讼工作落后不少,甚至可以说刚刚起步。2018年5月份全国各地公益诉讼都已常态化开展了,但山南当地还没有成功起诉的案件。在投入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后,晓龙经过线索分析研判发现,琼结县检察院曾办理一起盗猎野生动物保护刑事案件,这起案件不仅符合公益诉讼起诉标准,而且证据在侦查阶段已经收集得相对完整。

“在我们到达山南市时,市检察院民行处已经有把这个案件做成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想法,但因为没有经验,进展太慢。”晓龙说,为此山南市检察院组织晓龙等人专门开了一次案件汇报研讨会,并带着承办人多次汇报案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最终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该案件得以诉至法院,实现了山南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起诉零的突破,也是西藏自治区首例开庭审理的公益诉讼案例。

趁热打铁!为帮助基层院尽快消灭公益诉讼的空白,晓龙和同事跑遍了山南市十二个区县,带领每个基层院办理至少两件公益诉讼。这个过程不但辛苦,还伴随着风险。西藏自治区的路,多是削山而建,道路两旁一边悬崖一边山,遇到雨雪天更是异常危险,援藏干部发生交通事故而牺牲的事并不鲜见。因为路途遥远,来回两三天是常事,因此新来的援藏干部都会被叮嘱:路上要不停和司机讲话,让司机保持清醒。

即便如此,从5月中旬到9月中旬,4个月的时间里,晓龙查看现场三十余次,主办、参办公益诉讼二十余件,起草、修改检察建议二十四份。同期,山南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立案五十余件,占全区立案总数近五成,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山南市委书记许成仓和自治区院朱雅频检察长专门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9月下旬,晓龙和另外三名援藏同志又被自治区检察院派往日喀则市开展公益诉讼清零工作,历时9天辗转7个县,圆满完成清零任务,自治区检察院给予高度评价。 

03

造血也输血   否则如何放心走

从零的突破到逐渐起色,也意味着山南市的民行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晓龙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输血,更要造血!”这是他半年来脑子里最坚定的信念。

民行检察涉及的法律法规庞杂,又被赋予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职权,对干警业务素质要求很高。而西藏自治区民行案件极少,山南市检察院每年甚至只办一两件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干警的业务能力因缺少案件历练,也难以适应民行检察多元化监督的需要,无形中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地最需要的还是业务素质和办案意识的提高。

为帮助当地民行干警全面掌握各种监督业务的法律规定和实务注意事项,尽快适应民行业务增长的现实需要,晓龙向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提议,在办案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组织全体干警系统学习业务知识。在征求全处同意后,“民行沙龙”就成了民行处常态化的学习充电方式。

“每名同志选择一个主题轮流授课,其他同志可以随时提出疑问或进行补充。”晓龙也参与了两次授课,这种氛围轻松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干警的交流,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山南市民行力量薄弱,公益诉讼常态化开展后,基层干警普遍反映办案吃力。针对这个问题,民行处也召开了业务实训班。晓龙针对干警普遍存在的弱点,以“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规定及注意事项”为题作了专题辅导,参训学员对执行监督也都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山南市的检察工作,还有一个“硬伤”,那就是山高路远,从市院到基层院来回可能要两三天。“因此,山南开展工作,最大的感觉就是工作很难做到政令畅通。”晓龙说,安排一项工作、汇总一项数据来回都要折腾很长时间,如果工作方法不统一,效率也将大大降低。

对此,晓龙根据实际创新了工作方法,就是带着案件到基层院手把手教导,同时带着内勤需要该院上报的数字和材料当面收集、逐项解决,这样既能准确及时地收集各种数据和材料,更教会了他们提高办案效率。“援藏期间,每一份发出去的检察建议,都是经过我们修改把关的,在这个过程中,干警的办案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

04

为了那朵美丽的格桑花

“援藏一任,造福一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西藏的半年时间里,晓龙时刻谨记自己进藏的目的和目标,用行动来践行这种信念,帮助山南市的公益诉讼进入“快车道”,也与当地的同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还记得离开那天,山南市院全院的人包括食堂的师傅、阿姨都聚在单位院里为我们送别。每人都向我们敬献哈达,合影留念,表达美好祝福。”晓龙说,当时心里非常非常感动,当地同事发自内心的友谊给自己触动很大,也因此,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保持着联系。“不但生活中保持互动,工作上也经常沟通交流,竭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

西藏是一个锻炼干警能力的好平台,这趟援藏之行让晓龙收获颇丰,也认识到了援藏任务的必要。事实上,在前去援藏的时候,晓龙也曾有过顾虑,作为一个“女儿奴”,他确实有些放心不下三岁多的女儿。尤其是援藏期间,偶尔视频时女儿的不理不睬,更让他难过。

所有的郁闷、担心、自责都在归乡的那一天化为乌有。

为了给女儿一个惊喜,晓龙特意交代不要告诉孩子自己即将到家。开门后,女儿看到父亲先是一愣,然后怯生生地笑起来,紧接着在晓龙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猛扑到他的怀里大哭起来。每次回想到这个画面,晓龙的眼眶总是有些潮湿,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的离开让女儿心中积聚了太多思念。

在面对内心的波动时,人总会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如果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怎么办?面对提问,晓龙很认真地想了想,说道:作为一个父亲,离开女儿这么久,我真的非常不舍;但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我依然会选择援藏,这不仅是为了组织的重托,更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也因为援藏之行的点点滴滴,已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