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检察头条
检察头条
聚焦2020年度“政法综治江淮行” 跟着媒体看安徽
时间:2020-11-04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10月26日起,安徽省委政法委会同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驻皖和省直主要新闻媒体,围绕“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安徽之路”这一主题,先后走进亳州、淮北、滁州、黄山、池州、六安、合肥等地,扎实开展2020年度“政法综治江淮行”集中宣传采访活动。

      即日起,本网将陆续转载采访团相关报道。

第一期

安徽亳州:“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化纠纷 

  10月26日一早,在亳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经商的两位商户,就来到了位于市场四楼的亳州市谯城区法院驻中药材市场调解员工作室,请求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的“金牌调解员”丰灵芝大姐接待了他们。经了解,原来他们的矛盾源自一起合同纠纷。丰大姐与他们耐心交流,找出矛盾症结,释法说理,两人初步达成了调解意向。

  丰灵芝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矛盾纠纷在亳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经常发生,如果不及时化解,极易导致双方对簿公堂,原本的生意伙伴反目成仇。调解室的“金牌调解员”们面对这些常见的纠纷,及时介入、及时调解,促使双方握手言和、和气生财。此外,他们还针对药材经营户之间合同签订的不规范现象,及时开出“法律处方”,帮助他们签订规范的商业合同,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产生,收效良好,受到商户的好评。

  和丰灵芝一样,蒙城县板桥法庭的高杰春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他在板桥司法所工作30多年,从2016年开始到法庭从事调解工作,每年调解案件百余件。“最近,我刚调好一个民间借款纠纷,双方僵持两年没解决,我把它办成了。”高杰春满满的自豪感。像高杰春这样的 “金牌调解员”,在蒙城县还有33名。 

  据了解,近年来,亳州市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建立健全“考评机制为导向、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经费补贴为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为调解方式做“加法”,为矛盾纠纷做“减法”,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2016年,亳州市法院聘请了131个特邀调解组织和2158名特邀调解员,实现了全市所有具有调解职能的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的全覆盖,全市所有乡村、社区至少有一名特邀调解员,确保矛盾纠纷有人调解得了。

  去年3月,亳州又出台《金牌调解员选聘管理办法》,从特邀调解员、退休法官、退休检察官中择优选聘135名“金牌调解员”,推动诉前调解从大众化向专业化、精英化转变,切实提升委派调解实效对调解业绩突出的金牌调解员,专门设立以其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通过定期对“金牌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调解能力,促进更多案件在诉前得到化解。

  据统计,今年以来,亳州市法院共委派调解案件19258件,调解成功11161件,诉前委派调解率居全省第一,诉前委派调解数居全省第二。(安徽日报 李晓群)

  商会人民调解 服务非公经济 

  “合同款8万多,已经支付3万多,余款在2021年1月30之前付清并承担利息1分。”10月28日下午,在滁州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南谯区法院工作站里,两家当地企业的代理律师刚刚在调解员蔡晓云的帮助下成功谈妥,双方在协议上签字,皆大欢喜。

  蔡晓云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调解几乎每天都有。“刚才这两家企业的矛盾已经有一两年了,如果没有调解成功,就会直接转入立案程序,那么矛盾化解的成本就会提高,双方当事人也希望简单便捷的解决问题。”

  “在法院首先要立案,发开庭传票,再开庭判决或是当庭调解,很繁琐,商会调解一站式服务就完成了这几项程序,方便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债务纠纷处理。”一方企业代理律师刘志龙告诉记者,纠纷金额在10万块钱以下的,由商会出面80%以上都能谈成功。“双方没有翻脸,问题还解决了,今后还可能会继续合作。”另一方企业代理律师张四海表示,这样的调解方式也有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 

  “自2018年7月滁州市商会入驻南谯法院以来,把行业协会的力量和法院的专业优势有机结合,真正起到了便民利民的作用。”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冯春告诉记者,目前该工作站已累计接待当事人8000多人,调解成功991例,均在4天以内履行完毕,其中50%当场履行完毕“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同时也节约了司法资源,让法院得以把简案快审,真正起到了司法为民的作用。”(中安在线 张毅璞)

安徽黄山:“作退一步想” 百年故事续新章 

  在黄山黟县,人民调解“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在当地小有名气,在政法单位、景区内部等地设置了多个调解点,以调解成功率高、百姓满意感强成为一方特色。

  “作退一步想”思想来源于古徽州人对儒家思想的传承。据记载,清道光年间,西递人胡文照在任桐庐、淳安知县、开封知府期间,运用“君子有九思”中所悟出的“作退一步想”治理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

  辞官归隐后,他将治理地方心得用于教育族人并做到身体力行。修缮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他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退一步,并在门额上亲笔题下五个篆体字“作退一步想”,以此告诫子孙后代待人要互尊互爱、互帮互助、互让互谅,处事要自律、谦和、礼让、豁达、通融,家族内部要勤俭为本、敬老爱幼、敦亲睦邻、敬宗睦族。

  当地政法机关将胡文照的“作退一步想”哲学思想融入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讲好“作退一步想”故事,其核心要义:以传承和弘扬微文化为切入点,用借古鉴今启发人,巧妙运用“换位思考、冷静处置、迂回调解”等技巧,通过“听、劝、心、退、实、公”大字法则,充分激发当事人的“礼让”心态。

  10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西递景区内的“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法官邵全新刚刚完成一项调解工作,矛盾双方因为劳务损伤赔偿问题产生了纠纷,来到西递位于西递“作退一步想”景点旁的调解室,邵法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以用人公司一次性赔偿伤者8万元钱,伤者不再投诉为条件,双方达成和解。

  在宏村司法所同样有“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扎根基层30年的老所长张文胜告诉记者,该调解室的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一年大概要成功调解2000多件纠纷。“婚姻家庭、伤害侵权、权属争议、经济类是咱们调解的主要类型。”张文胜表示,黟县司法局正是基于对“作退一步想”哲学思想的灵活运用,结合“枫桥经验”的学习,运用法治、道德、文化、艺术等综合手段,促进纠纷的化解,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据悉,下一步,黟县将继续以“作退一步想”工作室为依托,把传统文化、德治文化、法治文化、廉政文化融入到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两项试点”工作中,让“作退一步想”理念成为黟县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品牌。(中安在线 张毅璞)

第二期

安徽池州:暖民心、顺民意 池州打造“温暖控申”品牌 

  “不行就去检察院问问看,那里有控申科,他们态度挺好。”在池州市东至县,老百姓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点啥事去检察院反映”2014年以来,东至县人民检察院推出以“暖民心、顺民意、维民权、释民惑”为内核的“温暖控申”品牌,形成“五个一”《规范指引》(一次性跑腿、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一把手工程、一公里延伸),将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与走出去的检察服务有机融合,全力推进“温暖控申”品牌创建工作,不断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皖检版。

  “这件事要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你会怎么做?”东至县检察官姚佩华表示,在东至县检察院,这是大家首先思考的问题,和来访者的情感上达到统一才能做到“温暖控申”。东至县检察院按照 “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着力提升控申干警综合素质,在办理信访案件时,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做信访群众贴心人作为控申人的行为准则,彻底杜绝“冷、硬、横、推”的不良作风,不断提高信访接待综合能力。

  东至县受多种文化交汇融合影响,“方言岛”现象尤为突出,成为全省最难懂方言十大县份之一,仅“吃”字读音就有五六种之多,为做好控申接待,工作人员必须要过语言关,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拉近与来访群众的距离,提高接待效果,让群众感受到温暖。 

  为实现控申接待窗口服务现代化,该院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一站式”检务大厅,规范检务工作区建设,设置集体访接待室、检察长接待室、远程视频接待室、心理咨询室等,安装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安检系统、监控系统等电子设备,购置饮水机、寄存柜以及联系卡、老花镜、防冻霜等便民利民用具,实现了控申接待保障的“现代化”和“实用化”。

  该院严格执行作为“温暖控申”载体的《内设机构处理来信来访分工暂行办法》《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关于建立检务大厅联动机制的意见》等规定,压实责任,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初信初访,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和集体访、告急访等案件解决在基层和首办环节,对案件实行“定人员、定目标、定时间”,确保首办责任落到实处。多年来,来访的群众常常是怀着苦闷、情绪、疑虑而来,带着明白、舒心和满意走,成为“温暖控申”品牌最核心的价值内涵。

  2018年以来,池州市检察院决定在全市检察系统推广东至做法,出台《全市检察机关“温暖控申”品牌规范指引(试行)》,统一规范建设检务工作区,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据悉,目前“温暖控申”品牌已经在全省推广。(记者 张毅璞)

安徽淮北:“百姓说事点” 力解群众“闹心”事 

  一杯茶暖人心,一杯茶解纠纷。临涣古镇位于淮北市濉溪县西南,这里的老街上星落分布着10余家茶馆。这些茶馆既是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也是老百姓说事拉理的好去处。

  10月27日,记者在临涣古镇采访时,调解员王士宏告诉记者,下茶馆喝茶是当地居民传承了数百年的独特习俗。古时候,临涣人“打官司”不去衙门上茶馆,如今,临涣人遇到了烦心事,依然喜欢到茶馆去评理。依托设置在茶馆里的“百姓说事点”,临涣古镇的调解员们利用“一杯茶调解法”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化解了当地群众的大量矛盾纠纷。 

  “百姓说事点”是淮北市推进基层治理形式创新,发挥人民调解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积极作用的探索之举,也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举措。小小“百姓说事点”延伸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末梢”,激活了人民调解的新活力,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吸附力,让更多的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2019年12月3日,淮北市烈山区杨庄社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百姓说事点”。截至今年10月20日,全市已建成318个“百姓说事点”,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仲裁委均安装与“百姓说事点”现场对接调解咨询的法律服务远程视频系统,实现信息化全覆盖。 

  “我们社区近期很多狗不拴链子,给孩子们造成安全隐患!”“我们家邻居赵大妈家里昨天吵架吵得很凶,可能是因为老两口赡养的问题,一家人没有商量好。”……在烈山区铁运处社区的“百姓说事点”里,信息员认真记下群众说的每一件事,然后把信息分流给小区的物业和调解员。不搞重复建设,不流于形式,不铺张浪费。“百姓说事点”通常把“点”选在人群聚集密集地、群众经常聚集的集贸市场、小卖店、活动站、棋牌室、健身点等矛盾纠纷比较多的地方,更有利于收集矛盾纠纷信息,方便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

  在“百姓说事点”的人员选聘上,淮北市注重发挥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的作用,同时将乡贤等热心公益事业、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士整合到“百姓说事点”队伍建设中来。

  “更早掌握信息来源、更加贴近基层群众、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角度和形式,利用‘百姓说事点’这个创新平台,对纠纷隐患第一时间处置,零距离交流沟通,为群众解决‘闹心’事。”淮北市司法局副局长贾俊峰介绍说,目前,该市共配备信息员319名,自“百姓说事点”设置以来,共解答群众咨询4626人次,收集信息12090条,化解纠纷1653件。 (安徽日报:李晓群)

第三期

  安徽池州:多种治理方式结合 打造立体服务平台 

  在实践中,池州市创建出了“温暖”系列品牌,不断推进其发展与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该系列品牌在池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池州市委政法委书记刘礼生说道:“池州市坚持创建化解矛盾纠纷的‘温暖’系列品牌,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池州版。我市工作目标是丰富和规范全市法院‘温暖家事’,检察机关‘温暖控申’,公安机关‘温暖联调’和司法行政机关‘温暖调解’,创造性地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 

  成立党建队伍 冲在救助前线 

  经过一番跋涉,我们终于来到曾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安徽省公安机关基层正规化建设优秀单位”“安徽省十佳所队”等荣誉称号的九华镇派出所。

  “九华镇派出所的工作原则是管得住自己、护得了平安、帮得了群众。”已经在这里任职27年的满明林所长如是说。首先九华镇派出所结合景区实际,创建了“党员救助先锋队。党建品牌秉持“第一时间出发、第一时间到达、第一时间救助”的宗旨,以快速、及时、专业的救助行动,大大提高了九华山景区的救援救助水平,提升了游客的安全感与满意度。

  救助先锋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开展大小救助行动三百余次,受到了游客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因地制宜 建立涉旅纠纷快处机制 

  九华山风景区是国家首批5A旅游景区、首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每年有近1000万人次游客来此朝山拜佛、旅游观光。因此,九华镇派出所会接到一些涉及游客的纠纷事件。相对于常住人口而言,游客在九华山逗留时间短,对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效率要求高,所以针对涉旅纠纷,派出所制定了特殊的矛盾快处机制,争取做到不浪费游客时间、不耽误游客行程,简化调解流程,注重取证,公正公开,将矛盾就地化解,以最快的时间解决涉旅纠纷,让游客体验5A景区里5A级的治安服务。

  涉旅纠纷快处机制精简了流程,尽量为游客节省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多方协同 建立“警—僧—俗”调解联盟 

  针对涉及僧尼之间、僧俗之间的矛盾,九华镇派出所联合佛教协会、宗教局、乡镇政府部门共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建立“警—僧—俗”调解联盟,说法律、法规、政策与谈佛教文化并举,做僧尼“知心人”说“知心话”,争取共鸣,降低调处难度。

  九华镇派出所始终坚持“管得了自己,护得了平安,帮得了别人”的原则,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该所党支部牢固树立“第一责任人”意识,定期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并且推进从严治警,严格管理,坚决做到了“管得了自己”;为了更好地管理辖区,九华镇派出所组建了莲花义警队伍、用3个月时间达到了“一户一档”工作成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争取护平安、帮群众。

  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层公安工作开辟了新路径、树立了新标杆、打造了新样板。下一步,九华镇派出所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砥砺前行,守护一方平安、保护一方群众、服务一方发展。(民主与法制网:王琪钧 吴灿东 唐静)

  安徽滁州:新治理格局 新社会气象 

  安徽省滁州市南邻长江,北枕淮河,山明水秀。《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讲述了欧阳修任职滁州太守期间与民同乐的理念。

  滁州市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史文军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滁州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目标,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牵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滁州市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市。”

  治理格局发生转变 一站多元精细化 

  滁州法院与市委政法委等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意见》及20项配套制度;推动市“两办”印发《关于健全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意见》,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纳入年度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切实发挥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另外,法院在矛盾化解方面集成多元手段,确保实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两级法院同步设立诉调对接中心,与保险、公证等81家机构建立常态对接,将多个行业调解组织纳入统一名册规范管理,目前在册调解员859人,调解案件34555件。此基础上,于2019年11月在全省率先成立诉前和解中心,汇聚多方社会调解力量,让纠纷化解更加多元。 

  搭建商会调解平台 高效化解纠纷 

  滁州市工商联2018年6月12日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总结,现今已经形成了“滁州经验”,广受肯定。

  2018年7月,南谯法院试点引路,本着多渠道立案,多元化解决的原则,挂牌成立了商会调解工作室。截至目前,线上化解纠纷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接下来将持续拓展线上调解的可能性。 

  谈起化解商会纠纷的经历时,作为金牌调解员的蒋晓云主任说道:“今年3月份至今,我个人受理了520多起纠纷事件,已经化解了439起。”这时她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职业自豪感。10月28日上午蒋晓云刚刚调解了一起关于承揽合同的矛盾纠纷,涉及资金8万多元,除去前期了解状况所花的时间,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实际上只用了半个多小时。

  截至目前,南谯法院商会调解工作室已经接待咨询8000余人次,化解涉企纠纷991件,成功率高达95%。这样骄人的成果离不开每一位调解员的耐心讲解。

  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 智慧平台试点推进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滁州市在社区治理方面先后印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滁州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明确了重点工作方向和目标任务。截至目前,滁州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已全覆盖。 

  2019年,琅琊区龙池社区为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单位,通过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社区信息化服务和网格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5月,琅琊区龙池社区代表市委、市政府迎接省委综合考核时,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得到省委综合考核组和市委组织部的一致认可和充分肯定。

  据社区工作人员说,龙池社区赋能选举出了18位楼栋长,进行居民自治,结合社区“网格化”工作,将邻里纠纷调解落实到每个网格,发动楼栋长、党员、医务工作者等参与进来,掌握基层信访动态。 

  此外,龙池社区为更好地保证群众幸福安康,搭建了智慧平台,定期一家一户走访,搜集问题,再将信息上传到平台上,方便管理。

  (民主与法制网:王琪钧 吴灿东 唐静)

  安徽黄山:“作退一步想” 古徽州文化与现代化治理相结合 

  今年以来,黄山市委市政府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抢开局、破难题、促落实,争当全国试点工作“模范生”,争当全省试点工作城市“领跑者”

  创新治理新模式 织密一体化网络 

  自今年8月起,宏村镇对原卫健大楼进行改造提升,建成总高三层、面积约800平方米的综治指挥中心。

  综治指挥中心一楼建为综合性为民服务大厅,设置12个对外窗口,将原来分散在政府大楼的办公室整合起来,为群众提供统一的办事接待窗口。

  据了解,如今宏村镇综治指挥中心调解的纠纷类型主要是婚姻家庭矛盾、宅基地矛盾、侵权矛盾、经济纠纷、涉旅纠纷等。今年截止到目前已经受理了纠纷900多件,成功率高达98%。 

  “作退一步想” 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结合 

  黟县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重德”“重孝”观念根深蒂固,“礼让”“诚信”之风于世盛行。而这其中,被世人誉为“最聪明处世之道”的“作退一步想”便是其中精髓之一。 

  “作退一步想”思想来源于古徽州人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并影响着古黟的后人们。

  “作退一步想”如今正在发展成古徽州居民调解矛盾纠纷的方法之一。“作退一步想”调解法分为六步,指的是“听、理、劝、借、退、和”六字,并各有含义。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仔细倾听双方当事人陈述,让人把话说完。理,以对立统一规律帮助双方梳理事实、 辩证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劝,以“作退一步想”故事进行劝导,引导当事双方寻求矛盾化解的有效途径。借,借力“作退一步想”的思想内涵,去陈推新,启发当事人开拓矛盾化解的思维方式。退,客观分析矛盾的因果关系,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思己虑人,趋利避害,各退一步。和,解决纷争,安抚情绪,搁置争议,达成和解,司法确认,团结一致向前看。

  传承“作退一步想”精神 发扬古徽州文化 

  胡文照故居位于西递村内,今年被县委县政府重新修缮,如今被改建成了黟县“作退一步想”工作室。

  如今,“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已经成为黟县传承古徽州人谦和礼让文化底蕴的平台,成为“借古人之哲思、解今人之困惑”的重要举措。不仅如此,在西递景区内,导游员会通过讲解“作退一步想”的故事,让游客充分领会到古徽州的文化魅力,以此让“作退一步想”精神走出去。(民主与法制网:王琪钧 吴灿东 唐静)

安徽亳州:“邻长制”织密基层平安网

  “当时我们两家差点就打起来了,多亏老冯及时出面,帮我们解决了问题。”亳州市涡阳县曹市镇侯桥村村民李某说起不久前的经历,对邻长冯桂荣深表感激。这是一起因彩礼退还引起的矛盾纠纷,邻长冯桂荣了解情况后立即介入,及时化解,防止了矛盾激化升级。最终,矛盾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邻长制”是亳州市今年推出的创新举措,旨在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架起党群桥梁纽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具体而言,在城市,一个社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为“一片”,在片内以100户左右居民为标准,划分为“居民小组”,在组内以居住临近的10户左右居民划分为“一邻”。在农村,一个行政村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为“一片”,原则上以原有村民小组划分为“一组”,以居住临近的10至20户村民划分为“一邻”。片长、组长、邻长“三长”,从日常生活在本片(组、邻)内综合素质较好、无违法犯罪记录、热心社区(村)事务、乐于服务群众的人员中选拔产生。 

  “邻长制”在实践中,依托村级法律顾问,为“邻长制”中的“三长”普及法律知识,传授调解技巧,培养法律明白人,通过“三长”向群众普法。据了解,推行“邻长制”以来,涡阳县383个村级法律顾问到村宣传“邻长制”、培养法律明白人等措施已经实现全覆盖,建立起“三长”与法律顾问联系制度,同时普遍发放法律顾问连心卡,随时可以为“三长”处理矛盾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涡阳县抓细抓实‘邻长制’的施行,推动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社区街巷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努力实现小事不出‘邻、组、片’,大事不出村。”涡阳县司法局局长陈涛介绍,“邻长制”实行以来,全县在邻里化解的矛盾纠纷1300余件,占比达90%,收效良好。(安徽日报:李晓群)

第四期

  安徽合肥:从“有的住”到“住的好” 老小区管理再添新经验 

  “以前瑶海区群众满意度总是在末位徘徊,我们下定决心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后来发现主要原因是老小区物业管理跟不上、居住环境不够好。”瑶海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吴含笑向记者说,“瑶海区是拥有三分之一以上开放式老工厂区宿舍、老旧生活小区的传统工业区,如今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已经丢掉了‘脏乱差’的刻板印象,焕发出‘和谐、文明、有序’的新活力。近年来,我区聚焦辖区居住环境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疏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成效明显。”

  红色物业安排到位 老小区有了新管家 

  位于瑶海区长江东路的恒通生活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末省军工企业搬迁来合肥而建成的家属生活区,社区建设严重“先天性”不足,基础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曾经,一天之内有七户失窃,治安环境不理想,矛盾纠纷常常发生,居民上访频繁。

  “2015年我们启动了老小区改造,针对改造后的管理问题,召开了居民座谈会,谋划出来一条‘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的管理办法。从如今的情况来看,这个办法效果很好。”恒通社区党委书记王志红介绍。

  据了解,小区改造之初成立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13名老党员全程参与社区治理,后经党群议事会多次开会讨论最终引进物业,并在社区公示让居民知晓引进物业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社区共建共治。在实际工作中让物业公司党员为成员主体,让党员的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有了平台展示,有效建立起物业和小区业主的联系纽带,为社区、物业和业主三方沟通提供了平台,形成共管合力。

  已经在恒通小区生活居住了27年的张爷爷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小区这个服务中心已经有三四年了,现在我们有事就去找(服务中心),办事效率不错,日常生活中也很贴心。比如他们会经常去慰问小区里年老多病的人,我自己就有冠心病,会受到一些照顾。”不仅如此,社区党委还深度挖掘老军工企业文化内涵,更让老党员、老职工可以找寻到“红色记忆”,传承好“红色基因”,感染带动社区居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小巷管家邻里互助 为居民贴心服务 

  三里街街道今年以来着重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建立“一核四化”基层治理机制,“一核”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四化” 即联动区域化、治理现代化、服务精细化、聚力协同化,突出党建引领、合作共治、融合互动,在提升基层治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里街街道铁路一村社区琅琊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铁路企业改制,小区长期无物业管理,区域内下水管道堵塞、路面破损、乱搭乱建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对此群众反映强烈。自去年实施上海铁路局家属区“三供一业”移交整治项目,居民们普遍关心的道路修缮、房屋修补等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重点难点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在服务站内,几面置物架上摆放着小区居民捐赠的物品,也有一些是社区为居民购买的,比如雨伞、小推车、充电器、安全帽等,居民有需求时可以来站内登记借用。

  记者了解到,为激发社区管理活力,左邻右舍服务站专门开通了积分服务兑换制度,设计了“e网清网格银行存折”。沿着铁路小卖部往前走再左转是“红色物业联盟”,时不时会有居民来此询问天然气管道建设情况。据了解,“红色物业联盟”是琅琊小区与隔壁小区物业的联结共治机制,因为两处居民以前常存在摩擦,将两家物业联结起来、有商有量,会便于管理。

  如今,老小区有了保安上岗、保洁上楼,车辆停放有了秩序,居住环境有了大提升,实现了由“失管”到“物管”的蜕变。(民主与法制网 王琪钧 吴灿东 唐静)

  安徽滁州:“商会调解”问诊涉企“疑难杂症” 

  “您好,经过我们的审查,你们之间的纠纷适宜诉前调解,现在征求你们的意见,是否同意诉前调解?”“同意!”10月28日上午,一起涉及拖欠工程款和材料款的纠纷,让滁州市南谯区的两家企业走进了区法院。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到滁州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南谯区法院工作站,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

  调解员蒋晓云接手了这起调解案子。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之后,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困扰了两家企业许久的难题,通过仅仅1个多小时的调解,就迎刃而解,双方都感到满意。

  “现在涉企的矛盾纠纷,很多都是买卖合同纠纷,大多是由于履约难、合同不规范不严谨,以及部分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通过耐心解释、调解,很多纠纷都可以在诉前化解。”今年60岁的蒋晓云,熟悉法律知识,善于调解矛盾纠纷。退休后,热心调解事业的她走上了专职调解员的岗位。“今年以来,我已经成功调解了439件矛盾纠纷。”说起自己的工作成效,蒋晓云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从事装饰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徐义彪,提起“商会调解”不由竖起了大拇指。今年3月,因为外省一家企业拖欠其21万多元的人工工资,让老徐发了愁。无奈之下,他来到“商会调解”工作站求助。当时正值疫情防控时期,无法把当事双方拉到一起坐下来调解。面对这一难题,蒋晓云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成功将这起纠纷化解。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涉企商事纠纷、劳资矛盾等成为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滁州市于2018年6月12日在全省率先成立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法律援助站,参与商事纠纷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面对面调解矛盾纠纷,实打实为企业服务。

  为了提高调解工作质量,滁州市工商联专门聘请了66名专兼职调解员,由企业家、商(协)会负责人、律师、离退休法官、法律专业大学毕业生等组成,并印制调解员名册向社会公开,切实增强了法律服务实效。据了解,截至目前,仅南谯区“商会调解”工作室已接待咨询8000余人次,化解涉企纠纷991件,平均调解周期在10天以内。(安徽日报 李晓群)

  安徽亳州:调解站进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  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对法院的调解工作要细心,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在亳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谯城区法院的调解法官梁建军告诉记者,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4楼有一个调解工作室,由1名法官、10名退休法官、2名专业调解员轮流值班。调解工作室为广大药商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与普法宣传,引导药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纠纷,保障疫情后复工复产稳定有序进行。

  据悉,通过对近年来案件梳理以及对药商的走访座谈,谯城区法院发现,涉及药商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增长很快,而且一起案件往往牵涉到几十户药商。此外,还有一部分矛盾纠纷没有进入诉讼阶段,成为影响市场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隐患。

  “我们就谋划在中药材专业市场成立一个调解室,专门调解药商们遇到的买卖纠纷。”谯城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梅林介绍,此举在维护药商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稳定的同时,也将减轻谯城区法院的庭审压力。

  2020年4月,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驻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调解员工作室成立。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接待群众咨询223人,申请调解119件,调解成功45件,当场履行5件,赢得广大药商的好评,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谯城法院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八个一”工程:加强专职调解员办公场所建设,在诉讼服务调解中心设有调解员工作室,并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每天由退休法官轮流值班。基层法庭严格按照“八个一”工程的要求,每天安排两名调解员驻庭,积极开展调解工作。

  截至10月25日,通过调解平台推送调解案件共 5197件,占比43.79%,调解成功3577件(2519,1058),调解成功率60.68%。申请司法确认1575件,司法确认占比91.49%,既减轻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也节约了司法资源。(中安在线 张毅璞)

第五期

  徽六安:市县乡村四级联动 创建多方解纷矩阵 

  安徽省六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斌向记者说:“我市充分利用‘9+X’综治信息系统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等工作平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与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质效,取得了明显成果。”

  将法庭背到群众面前 打通干警工作“最后一厘米” 

  近年来,六安市舒城县河棚人民法庭先后被授予“全省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市优秀法庭”“红旗庭”“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平安单位”等荣誉称号。

  河棚法庭庭长何流告诉记者:“山区就是我们的辖区, 我们将法庭背出去是想贴近群众,提高工作效率。”每次巡回审判时,装载着巡回审判设备的车一路颠簸开到村口,法官、书记员带上“背包法庭”,有提、有拉、有挎,沿着山路走到当事人住处附近后,就近寻找合适的开庭场地,再将各种设备摆放好,一个简单而又不失庄严的临时法庭就出现了。据了解,为了贴近群众,审判员经常跋山涉水,将法庭搬到第一线。

  舒城县人民法院王成涛院长说:“‘背包法庭’最早出现在2015年,舒城县每个山区法院每个月至少要将法庭送到案发现场一次,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运用‘背包法庭’不仅仅方便当事人办理案件、方便审判人员去案发地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审判时会有很多人围观。通过审理过程可以达到宣传法律的作用,一次背包法庭行动的效果要好于十次单纯的普法活动。因为人民群众对自己身边的案件更感兴趣,背包法庭恰好可以让他们参与进来。”

  司法服务旅游 打造好旅游法律名片 

  万佛湖风景区巡回法庭庭长怀红向记者介绍:“这里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景致秀丽,游客们纷至沓来,旅游纠纷的数量也随之增多。2017年我们的巡回法庭成立于此,多处理涉旅纠纷,以司法服务旅游。”

  自成立以来,万佛湖风景区巡回法庭每年受理、执行案件500余件,妥善处理纠纷,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曾被省高院命名为“规范化人民法庭”“优秀人民法庭”。

  在旅游纠纷的处理上,巡回法庭确立了“高效、便捷、调解”三项原则,并且与景区派出所联合,打造法警联调工作机制,延伸涉旅纠纷调解举措。巡回法庭采取法官轮流值班,平时不定期进驻,重大节假日全天候驻点办公的工作机制。及时调解游客、商家等各类主体之间的矛盾,为化解纠纷开辟了一条崭新、便捷、高效的通道。

  “枫桥经验”落地创新 助力乡村治理 

  干汊河镇以法治为核心,为乡村治理“正风”,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再次创新,助力当地发展。坚持“警务通达”工程,多元化解矛盾;继续实施“一村一警、村所联动”模式,加强“村为主”调解职能,继续采取1+2+2+N模式,完善以警民联调村干轮岗为主要内容的“三调一体”矛盾调处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近日,干汊河所通过警民联调等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妥善调处一起婚恋纠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0月1日14时许,该所接到辖区大院村村民陈某星报警称,其女朋友曾某月及父亲曾某红中午到其家中吃饭,双方因曾某月、陈某星退亲一事发生口角并打架。接警后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10月10日上午,在该所警民联调室内调解员详细听取了双方关于经济往来、花费的介绍,随后调解员进行了逐项分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女方当场退还购房款14万元及金项链一条,至此一起婚恋纠纷顺利化解。

  干汊河镇不仅注重法治,并且辅以德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让身边典型讲述身边故事、教育身边群众。鼓励和支持各村结合乡村旅游以不同形式建设村史馆、乡贤馆、先锋长廊等,以此加强德治,理顺乡村治理最深处的症结。

  安徽亳州:把诉前调解机制挺在前面 为矛盾纠纷做减法 

  “为调解方式做‘加法’,为矛盾纠纷做‘减法’,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平安亳州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安全感实现‘六连升’,再创历史新高。”亳州市委政法委书记刘中汉向记者如是说。

  诉前调解挺在前面 减少对簿公堂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3日,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新收诉前委派调解案件4825件,占一审立案数量43.80%,诉中调解案件1129件,调解案件平均办理时长13.78天,音视频在线调解1547件,音视频在线调解率25.98%,位居全市第二。调解结案5869件,其中,诉前委派调解成功2506件,诉中委派调解成功1056件,调解成功率60.69%。经诉前委派调解,我院对当事人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予以司法确认1574件,极大地减轻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并节约了司法资源。

  今年以来,亳州市所有法院共委派调解案件19258件,调解成功11161件,诉前委派调解率居全省第一,诉前委派调解数居全省第二;全市政法系统正在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为目标,努力做到“双提升”争先进位。

  积极搭建诉调对接平台 成立中药材调解室 

  安徽亳州是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产业发展基础。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康美(亳州)中药城(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有一万多户药商,日上市中药材2600余种,日人流量4-5万人,年交易额超400亿元人民币。

  谯城区人民法院于2020年4月成立了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驻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调解员工作室,工作室设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4楼,工作室由2名专业调解员、1名法官、10名退休法官轮流值班。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接待群众咨询228人次,调解成功 45 件,当场履行 5件,赢得广大药商的好评。

  变远程为线上 打造立体解纷新平台 

  2016年12月,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启用了自主研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网络平台,与法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接。

  为切实推进诉源治理,完善多元解纷工作机制,自2018年10月开始,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力推行“八个一”工程,即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必须要有“一个固定办公场所、一套完备办公设施、一本调解人员名册、一套完整工作制度、一个网络推送平台、一个相对固定团队、一套工作保障机制、一项工作报告制度”,推动诉前调解工作向基层法院、向人民法庭、向矛盾纠纷发生地扎实开展,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

  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线上线下矛盾调解相结合,集成一站解纷功能。线上一网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抓牢“一微一网一平台”推广应用,实现案件“网上立”、矛盾“在线调”、事项“云端办”。1-9月份网上共立案2672件,音视频调解1031件,音视频调解数全省第二。线下一站式。团队请进来,在中心搭建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专业调解室,设立律师、公证、仲裁等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菜单式”选择。服务走出去,依托园区法官工作室,组建“服务企业志愿队”,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巡回审判、上门调解,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诉调一体化。强化多元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功能衔接,打造解纷快车道。1-9月份,全市法院共司法确认5306件,速裁案件11605件,司法确认数及占比全省第一。

  下一步,亳州法院将不断推深做实委派调解,积极整合融入基层治理,推动多元纠纷由法院主导型向社会共治型转变,打造“一站式”建设新品牌。

安徽淮北:及时了解群众所需 急人民之所急

  “淮北市主动适应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中矛盾纠纷的新形式、新特征、新需求,以建立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为主线,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为平安淮北、法治淮北建设作出贡献。”淮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永飞如是说。

  百姓说事点 人民矛盾化之有道 

  临涣镇的小茶馆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被设置成为“百姓说事点”,已然成为临涣人化解邻里矛盾时的重要依托。

  自2018年开始,淮北市委要求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完善群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因此,2019年12月3日,安徽省首个“百姓说事点”在淮北市烈山区成立。截至2020年10月20日,淮北市已有“百姓说事点”318处。临涣镇将当地传承已久的茶文化与矛盾调解机制融合深化,让茶馆成为化解纠纷的场所。

  走进沈家大院时,临涣镇茶馆调节委员会主任王士宏介绍道:“每天镇上的茶馆里大概有6000位茶客,相当于3-5户居民中就有1位在喝茶。”沈家大院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一家茶馆,也是临涣镇10处百姓说事点之一,茶馆里许多茶客围桌而坐,或聊天,或下棋,或品茶,气氛祥和,闲适自在。院中西处设置了“百姓说事点”,专门为附近居民调解矛盾。

  得益于新时代技术的发展,沈家大院“百姓说事点”采用了新式纠纷调解系统,可与淮北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远程连线,让其提供专门可靠的法律依据。解决个案并不仅仅以化解矛盾为目的,“百姓说事点”争取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因为在评理时,茶馆里许多茶客会纷纷围观,渐渐被法律知识熏陶,成为临涣镇的普法讲解员。以一起纠纷作为生动的普法案例,无疑能够缩短群众与法律知识的距离。

  调委会主任王士宏手下有4个纠纷调解团队,沈家大院是他的“根据地”之一。据他说,“老支书团队”由退休的大队书记组成,个人有威望、调解有能力;“兵哥团队”有13位退伍军人,解决矛盾有效率,执行果断;“街嫂团队”成员均是女性,主要负责调解附近居民的家庭纠纷;“闻风到团队”得名于带头人吴法振,群众称赞其“听到声音就立马赶到”。

  有效解纷争 茶馆说理作用重大 

  离沈家大院不远就是怡心茶楼,亦是临涣镇上的“百姓说事点”之一。怡心茶楼始建于清朝,距今已经有600年历史,经营人张秀侠是茶楼的传承人,她与丈夫郑同川都是和谐茶室的纠纷调解人员,自着手调解工作以来,茶楼里已经收到了不少人民群众为表达感谢送来的锦旗。

  人如其名,馆有其责,张秀侠的调解工作颇具侠气,怡心茶楼“百姓说事点”自挂牌成立以来也让临涣人倍感怡然舒心。

  临涣古镇居民爱好喝茶,说理时也要下茶馆,于是小镇上流传着一种“一杯茶调解法”,主要通过边喝茶边诉说边调解的方式将人民群众的纠纷化解开来,以茶为媒,力图做到“化戾气为祥和”。

  在淮北市司法局的不断努力与推进下,小小“百姓说事点”激活了人民调解的新活力,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吸附力,让许多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创造出属于淮北人民的祥和气。

第六期

  徽滁州:滁州法院积极搭建调解平台,一站式化解民营企业经济纠纷 

  滁州市两级法院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通过梳理近年来多发的民商事案件类型,建立起涉及金融纠纷、产权纠纷等一站式调处平台,专门受理民营企业的经济纠纷。在提高司法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你们要求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我们有一个公示材料……”

  在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的商会调解工作室里,两家滁州当地的民营企业,因为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多次来到这里进行调解。在调解员的帮助下,两家企业最终就工程费用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达成了一致。

  滁州市琅琊法院来铁艺公司法务张四海:“一站式的服务就是我们现在有什么事情,到这我们经过沟通,和平地商讨,问题解决了。”

  安徽省荣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法务刘志龙:“商会一站式的服务完成了这几项程序,所以方便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债务纠纷。”

  2018年7月,南谯区人民法院与滁州市总商会合作,挂牌成立商会调解工作室,聘用符合条件的调解员,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搭建起民营企业、商会和法院多方参与的一站式调解平台。截至目前,共接待咨询8000余人次,化解涉企纠纷991件,平均调解周期不超过10天。

  南谯区人民法院院长:“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的诉讼,减轻了群众的‘诉累’,同时也减轻了司法资源。让法院得以把简案快审,难案精办,真正起到了司法为民的作用。”

  目前,滁州市已建立起物权纠纷、道交纠纷等多个一站式调解平台,2019年,滁州市民营企业通过一站式调解平台调解后,50%的经济纠纷当场执行完毕。今年前8个月,滁州市民商事案件数量下降10.1%。(安徽台记者王昕)

  徽黄山:古为今用止纷争 

  推开两扇木质前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个掩映在竹林中的石刻“退”字,进入大堂正厅是古徽州人日常生活标准摆设——八仙桌、椅凳等。一张“合和桌”不用时被分开摆放在前厅左右两边,前厅左边区域摆放着一组“合和茶”茶具。每当纠纷成功调解,主持人都会拼好“合和桌”、泡好“合和茶”,召集当事人签署“合和协议”。这是记者在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的“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室看到的场景。

  “作退一步想”,来源于古徽州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10月29日,记者在西递村采访时,西递镇党委副书记许宏春告诉记者,据记载,清道光年间,西递人胡文照在任桐庐、淳安知县和开封知府期间,运用《论语》“君子有九思”中所悟出的“作退一步想”理念治理地方,取得显著成效。辞官归隐后,他将治理地方心得用于教育族人并身体力行。修缮祖居时,为方便路人,他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临街阁楼后退一步,并在门额上题下五个篆体字“作退一步想”,以此告诫子孙后代待人要互尊互爱、互帮互助、互让互谅,处事要自律、谦和、礼让、豁达、通融。

  深入挖掘徽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历史名人的示范作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2018年以来,黟县认真总结古徽州人“作退一步想”内涵,充分发挥“作退一步想”的感染力,来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创新推出了具有黟县特色的“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提炼出“听、理、劝、借、让、和”六步流程化解纷争,让大量矛盾纠纷消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诉讼之先,控制在激化之前。今年以来,黟县各级调解组织充分运用“作退一步想”调解法,排查、介入调处矛盾纠纷976宗,调结969宗,调结成功率达99.28%。

  借鉴黟县做法,黄山市各地不断丰富“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品牌内涵,延伸“作退一步想”调解品牌影响力,将“作退一步想”调解法的理念、思路贯穿于基层治理工作中。黄山市已在全市各地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警民联调室、诉调对接工作室、法官工作室、司法所以及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200余个“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据统计,应用这一调解法,今年前8个月,全市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7148起,化解7063起,其中95%以上都能够化解在村、组等基层单位。

第七期

  “将!”

  “不行,这步棋我得重走!”

  “不能悔棋。”

  紧接着,在围观者一阵哄笑中,韦老先生投子认输。

  11月3日下午,午后的阳光斜照在安徽省合肥市恒通小区文化休闲长廊里,小区居民三五成群或下棋或聊天,晒着太阳,一片祥和的气氛。

  “这里曾经一天被盗7次,是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综合治理,让平安又回到了小区居民的身边。”合肥市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党委书记王志红自豪地说,如今的恒通社区已经成为“温馨相随、和谐相伴”的生活乐园。

  恒通小区是合肥市瑶海区老旧小区改造治理的247个“三无小区”之一,在安徽平安建设提档升级进程中“脱胎换骨”。 

  近年来,安徽省紧紧围绕“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的总目标,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版”,把平安建设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立足底线思维研判形势、聚焦突出风险精准防控、围绕重点任务推进工作、强化跟踪问效推动落实,全省十万人命案发案数连续10年保持全国最低水平,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别连续8年和7年上升。

  坚持政治引领强化责任落实 

  今年8月,亳州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借鉴疫情防控期间经验,在原有网格员的基础上,增设片长、组长、邻长,拓展网格化管理体系,扩充网格员队伍,进一步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亳州市是安徽省第一个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双组长”的市,为推动平安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全面强化平安建设责任落实,是安徽平安建设的鲜明特色。 

  健全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平安建设的领导,将之纳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平安安徽”的目标,出台《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项目化方式对平安建设作出规划。成立高规格的省委平安安徽建设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及专项组会议,研究部署平安安徽建设工作。

  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每年年初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解决平安建设基层基础、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加强与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协调配合,不断完善联席会议、平安建设实绩档案等制度,共同做好有关奖惩工作。

  强化平安建设考核。突出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民意导向,建立健全平安建设考核评价制度机制,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安徽省委、省政府每年对省辖市党委、政府和省直单位平安建设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评、通报结果,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根据平安建设考评情况和实际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别开展约谈警示、重点督办、挂牌整改和重点管理。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综合治理 

  今年7月,全国扫黑办启动2020年第一轮特派督导,池州市以此为契机,借好力、用好势,以“六清”行动中的弱项、短板为靶向目标,把开展扫黑除恶特派督导与“六清”行动和“一十百千万”行动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打出一组漂亮“组合拳”,“六清”行动取得重大进展。

  坚持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安徽平安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传家宝”。

  为纵深推进专项斗争,安徽省坚持把扫黑除恶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工程,深入发动群众、主动依靠群众,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面推进“一案一整治”,形成了“办理一批案件、解决一类问题、完善一项制度”的良性循环。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平安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安徽省先后4次印发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阶段性目标,明确不同时期的重点建设任务。同时,坚持精准发力,狠抓过程管理,统筹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及社会面治安防控,织密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和行业场所、公共安全等防控网。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创建活动,全省可防性案件发案数大幅下降。

  近年来,安徽各地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置于平安建设优先位置,持续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等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非法出租屋、“黑旅馆”“黄赌毒”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组织实施全省毒品问题集中整治行动,推进无物业管理、无门卫、无自治组织等“三无院落”整治,加强涉路涉线突出治安问题和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物流寄递、交通运输、消防安全、危爆物品、食品药品、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情况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必须揪住不放,整治不彻底决不收兵。”安徽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一些基层治理的痛点得到解决,一些影响平安建设的堵点得以打通,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得到“双提升”。

  坚持创新智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 

  马鞍山市综治中心按照集成高效的原则,构建了综治、网格化服务管理两大工作平台,成为马鞍山市社会治理的中枢,其鲜明特点就是通过信息化社会治理平台的应用,整合资源力量,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注入强大动力,激活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广泛运用“智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安徽各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必修课”。

  当前,安徽省正在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通过抓好各试点市指导督促,积极推进按期实现要求,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安徽版”。

  创新是安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基调。安徽省推出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芜湖经验”走向了全国。近年来,安徽坚持以信息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加快推进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域技术、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总结推广合肥、芜湖、铜陵打造“智慧城市”“城市超脑”、合肥市建设“智慧平安小区”等做法,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新亮点。

  在黄山市黟县宏村镇800平方米的综治指挥中心,为民服务区、调解区等井然有序,蕴含着徽文化气息。“作退一步想”调解法将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组合,成为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实践创新品牌。

  芜湖市“两代表一委员”、池州市“信访评议团”、宣城市“七大调解法”、宿州市民间“乡贤调解法”、淮南市“老娘舅调解法”、桐城市“六尺巷调解法”等创新品牌,都成为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安徽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走出地域、走向全省,甚至推广到全国。推行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和包案制度,探索开展“最多访一次”试点,信访工作持续向好。

  安徽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各地积极打造“枫桥经验”“安徽版”,从创新理念、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入手,不断探索完善创新举措,出台《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为基层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坚持强基固本筑牢平安根基 

  “基层是平安建设的第一线,也是社会治理的活力之源,强化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是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基石。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才能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治理体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委政法委书记姚玉舟说。 

  一直以来,安徽各地都把基层基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紧抓不放,基层基础工作持续激发新动能。从全面建立“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到按照国家标准,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建设,强化指挥调度功能,发挥实战功效,提高了平安建设扁平化指挥和可视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了网格化、信息化和综治中心建设融合发展。

  近年来,安徽着力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稳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委会、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综治中心、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的“一个核心四个体系”组织架构,实现“三减一加”(减牌子、减考核、减事务,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面推行新型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

  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安徽各地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建立村(社区)“两委”成员候选人资格县乡联审常态化机制,实行村干部“凡调必审”,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努力把村(社区)党组织打造成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理顺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平安建设提档升级,伴随着的是安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江淮大地一片和谐稳定。

第八期

新华社:大城小事里的“幸福协奏曲”

  老茶馆、六尺巷,把群众矛盾化解在最基层;“红色物管联盟”、社区食堂,创意“微服务”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楼道“板凳会”、党群议事会,社区的事怎么办大伙来商量……安徽省以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让来自群众的每个声音得到尊重,每件“小事”受到重视,多元共治奏响大城小事“幸福协奏曲”。 

  上午9点左右,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的十几家茶馆陆续开门迎客,茶馆老板忙着为茶客们烧水、沏茶。用镇上的龙须泉水泡“棒棒茶”,再配上一小碟瓜子、花生,喝茶、拉呱、议事……以这样的方式开启一天的生活,在临涣镇已延续了六百多年。

  “‘一杯清茶解纠纷,不去衙门去茶馆’是临涣人一代代沿袭下来的习俗。”临涣镇茶馆调解委员会的“金牌”调解员王士宏告诉记者,如今,镇里在茶馆设立“百姓说事点”,依托当地老党员、乡贤能人、退伍军人组成一支支调解志愿队,以茶为媒,为辖区居民解开邻里之间的“疙瘩事”。

  “一杯茶”调解法、六尺巷调解法、“老娘舅”调解……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情理法交融,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助力和谐社区建设。 

  薄荷色餐椅、明亮的落地玻璃窗,秋日暖阳里,位于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的恒通社区食堂显得格外温馨。西红柿炒鸡蛋、鱼香肉丝……几道可口小菜,三五街坊老邻,社区的老人们一边吃着饭,一边唠着嗑,尽情享受正午时分的悠闲时光。

  “近几年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为居民建起了食堂、球场、休闲长廊等设施。环境好了,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提起社区的变化,78岁的恒通社区居民曹定凡满是欣慰。

  恒通社区所在的合肥市瑶海区,曾是合肥市东部的工业集中区。在老百姓眼里,瑶海区有着工业迅猛发展时期的辉煌记忆,却也留下开放式老工厂区宿舍集中、物业缺失、环境脏乱等民生痛点。

  合肥市瑶海区委书记黄卫东暗下决心,必须改善辖区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我们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建立‘红色物管联盟’,通过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打造‘美好生活共同体’,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

  “社区的事让大家拿主意。社区食堂、文化活动、物业收费,每个细节经过楼道‘板凳会’、党群议事会协商,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恒通社区党委书记王志红告诉记者,社区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每周二下午召开例会,老党员、老职工带领居民代表共议社区大事小情,解决群众关注的“关键小事”。

  “喜欢甜点的同学注意啦,今天下午烘焙公益课又要开课了!”滁州市琅琊区丰山街道龙池社区的业主微信群里,烘焙社团的活动消息一出现,立即引来居民的热烈响应。

  “四点半课堂”、社区合唱团、“益米菜园”……在安徽,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协同联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创意“微服务”让社区大家庭充满阳光和活力。

  “龙池社区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通过公益创投基金募集资金,搭建社区社会自治服务平台,激活社区活力。”龙池社区党委书记孙涛说,除了烘焙社团,社区近几年培育出书法联席会、坚果科技服务中心、逆风慢跑团等多个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登记注册的志愿者达1198人,成立了“六色花”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医疗、环保、文艺、托管教育等特色服务。(新华社 记者 王菲)

第九期

  【法治日报】调解方式做加法 矛盾纠纷做减法 

  ——亳州创新诉前调解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 

  道路交通事故中心6名调解员平均年龄60岁,每天每人化解矛盾10余件;法院请来的乡贤调解员,德高望重情况熟,化解纠纷事半功倍;中药材交易中心设立调解室,专门化解药商之间的买卖矛盾;物业纠纷调解让业主和物业公司握手言和……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建立健全“考评机制为导向、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经费补贴为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为调解方式做“加法”,为矛盾纠纷做“减法”,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委派调解案件19258件,调解成功11161件,诉前委派调解率居全省第一,诉前委派调解数居全省第二。 

  道路交通纠纷“一站式”化解 

  “现在先把前期治疗费用和误工费、营养费等结清,如果受害方后期复查发现还需要进一步治疗,我们再另行调解。你们看行不行?”

  “我同意!”

  “我也同意!”

  ……

  9月11日,在利辛县道路交通事故多元化解中心,调解员周执法向高某、姚女士出具了调解方案,双方都表示同意。

  8月29日晚,姚女士的丈夫韩某酒后驾驶电三轮沿利辛县青年路逆行至向阳路交叉口处,与高某的妹妹高某恩驾驶的电动自行车相撞,导致高某恩和车上两个孩子不同程度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韩某对事故负全责。

  “如果双方能协商解决的话,何必脸红脖子粗地闹到法庭上去呢?”高某说,调解员出具的调解方案,有理有据,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018年6月1日,利辛县人民法院和利辛县公安局共同成立利辛县道路交通事故多元化解中心,现在每天有6名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基本上是公检法部门的退休人员,每月调解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近百件,成功率在八成以上。 

  “调解其实就是对双方利益的均衡,既要依法依规,也要兼顾人情。”在这里工作的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选聘的金牌调解员刘继允说,“作为调解员,必须负责到底,你看我这笔记本上记的,都是限期付款的。谁不及时付款,我就打电话催他,每个案件都不能留下矛盾隐患。”

  按照程序,如果调解员经多次调解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就到隔壁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立案,进入诉讼程序。

  “在判决前仍可以调解,很多当事人在经过一次开庭后,又回到调解桌上。”巡回法庭庭长王飞说,“大部分道交纠纷都在调解室得到化解,审判压力大幅减轻。”

   据介绍,2019年该中心共接受委派调解案件1137件,调解成功1118件,成功率达98.32%。 

  金牌调解员织密“调解网” 

  “你们老两口能言归于好,真替你们感到高兴!”9月11日下午,在涡阳县法院楚店法庭的调解室里,看到盛先生和魏女士的手牵在一起,调解员程效忠喜笑颜开。

  当日上午,程效忠接待了老夫妻盛先生和魏女士,双方都坚称要离婚。经了解,夫妻俩都是教师,女方已经退休,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帮儿子带孩子,男方明年也要退休。“我们在一块的时间少,感情就淡了,我还有抑郁症,所以想离婚。”魏女士说。

  对于魏女士的离婚提议,盛先生也表示同意。

  程效忠劝说了一上午,未能打消二人离婚的念头。但他不忍看着两位老人的婚姻就这样走向尽头,于是让夫妻俩下午再来。

  下午两点,老两口来到调解室。程效忠跟他们聊起教师的职业和孩子,聊着聊着,一直表现很平静的魏女士突然哭了起来:“我不想离婚!我舍不得离开他!”见此情景,对面的盛先生也掩面而泣。

  看到双方言归于好,程效忠让他们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有空,我去你家看看,检查检查盛老师做得怎么样。”程效忠说着,把两位老人的手搭在一起,目送老人离去。

  “调解工作需要耐心,把一个个小家庭的事情解决好,才能保障社会大家庭的稳定。”程效忠说。这位从楚店法庭退休的老法官,又在调解室“上岗”了。

  和程效忠一样,蒙城县板桥法庭的高杰春在板桥司法所工作30多年,从2016年开始到法庭从事调解工作,每年调结案件百余件。“我刚调好一起民间借款纠纷,双方僵持两年没解决,我跑一趟就办成了。”高杰春话语中满满自豪感。像高杰春这样的金牌调解员,蒙城县还有33名。

  2016年,亳州全市法院聘请了131个特邀调解组织和2158名特邀调解员,实现全市所有具有调解职能的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的全覆盖,全市所有乡村、社区至少有一名特邀调解员,确保矛盾纠纷有人调解。

  2019年3月,亳州中院出台《金牌调解员选聘管理办法》从特邀调解员、退休法官、退休检察官中择优选聘135名金牌调解员,推动诉前调解从大众化向专业化、精英化转变,切实提升委派调解实效。亳州中院还加强金牌调解员动态管理,建立业绩档案,对调解业绩突出的金牌调解员,设立以其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并定期对金牌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调解能力,让更多案件在诉前得到化解。

  金牌调解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凭借长期形成的威望、信誉,解决了一大批仅靠法律法规难以化解的矛盾纠纷。

  解纷“组合拳”持续发力 

  除了一个个活跃在乡村社区的金牌调解员,亳州全市法院还联手相关部门成立一批调解组织。5月22日,在利辛县法院推动下,全省第一家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在利辛县成立,目前已调解成功20余起纠纷谯城区法院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设立调解室,专门解决涉及中药材交易纠纷,药商纷纷点赞蒙城县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多次化解业主和物业公司矛盾…… 

  2016年12月,亳州中院启用自主研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网络平台,与法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法院将案件推送给特邀调解员后,网络平台会自动向特邀调解员发送短信提示,特邀调解员凭密码登录平台即可获取案件基本情况,实现矛盾纠纷网上流转,解纷资源汇聚网上,诉调对接工作网上运行,为当事人提供在线咨询、调解、司法确认等“一站式”解纷服务。

  为切实推进诉源治理,完善多元解纷工作机制,自2018年10月开始,亳州中院大力推行“八个一”工程,即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必须要有“一个固定办公场所、一套完备办公设施、一本调解人员名册、一套完整工作制度、一个网络推送平台、一个相对固定团队、一套工作保障机制、一项工作报告制度”,推动诉前调解工作向基层法院、向人民法庭、向矛盾纠纷发生地扎实开展,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法治日报记者 李光明) 

【新华网】大山里的“背包警察”

  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块白布、一台相机、一份问卷调查、一摞防诈骗手册……这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庐镇派出所“背包警察”肩包里的物品,也是他们打通警民服务最后一米的秘诀。 

  庐镇派出所位于舒城县西南山区,与桐城、潜山接壤,地形复杂,出行十分不便,偏远地区警务资源难以触及。近年来,庐镇派出所坚持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警务机制,并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开展“背包警务”模式,延伸安全防范、矛盾调处、服务群众、证件办理等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新华网发)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1月2日,庐镇派出所所长范世桃正在整理警务背包。新华网发 (蔡笑东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0日,庐镇派出所干警正在走访群众,协调解决邻里间土地纠纷。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0日,庐镇派出所干警正在走访村子里的留守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0日,庐镇派出所干警正在走访村子里的留守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0日,庐镇派出所干警与村子里的留守老人告别。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庐镇派出所干警走访村子里的留守老人(摄于8月21日)。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庐镇派出所干警位村子里的留守老人拍摄身份证照片(摄于8月21日)。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庐镇派出所干警上门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摄于8月21日)。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0日,庐镇派出所干警上门了解群众诉求。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0日,庐镇派出所干警上门了解群众诉求。新华网发(王可海 摄) 

【新华网】社区里的“爱心课堂”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9日,龙池社区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上烹饪课。 

  10月29日,走进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的龙池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阵香喷喷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是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专门开设的披萨烹饪课。”正在忙碌的社区志愿者兴奋地介绍。 

  国粹堂、农家书屋、记忆长廊、志愿者工作站……近年来,龙池社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招募有爱心、愿奉献志愿者,成立城市留守儿童“爱心学堂”,为辖区特殊城市留守儿童群体创造了一个有亲情、可依靠、最温暖的社区之家。同时,通过打造“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参观学习、风采展示、文体活动”等板块,为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活动形式,营造出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辖区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新华网发 蔡笑东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9日,龙池社区记忆长廊。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9日,龙池社区工作人员正通过“智慧社区”大屏实时了解社区情况。 

【新华网】“一杯茶”里的调解文化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8日,临涣镇“百姓说事点”沈家大院。 

  “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近日,在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茶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基层理论宣讲专家王士宏巧施“一杯茶”调解法,让一对曾为宅基地打破头的“冤家”握手言和。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临涣古镇的茶馆里已成为常态。这些茶馆不仅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舆论场”、开展理论宣讲的“微平台”、联系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近年来,作为中宣部首批启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双试点”,濉溪县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大力开设“百姓说事点”,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临涣镇充分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茶馆调解文化,倾力打造“茶馆调解”品牌,大力推广“一杯茶”调解法,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的乡村善治新路子。(新华网发 蔡笑东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8日,临涣镇“百姓说事点”沈家大院。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8日,临涣镇“百姓说事点”沈家大院里,正在喝茶聊天的群众。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政法综治江淮行】退休检察官成了金牌调解员,释法说理解纠纷

  10月28日,临涣镇“百姓说事点”开设的视频对话法律咨询平台。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第十期

央广网:向古人借智慧 退步原来是向前

  “‘作退一步想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推广以来,矛盾基本上都能在基层解决,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黟县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胡国华说。

  “作退一步想”思想来源于古徽州人对儒家思想的传承。据记载,清道光年间,西递人胡文照在任桐庐、淳安知县、开封知府期间,运用“君子有九思”中所悟出的“作退一步想”治理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

  运用“作退一步想”工作法,黟县以古人之智慧,解今人之困惑,以此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形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黟县样本。

  “作退一步想”原址位于西递景区内,在黟县西递村正街中心“大夫第”门额上,依然保留着清道光年间开封知府、朝列大夫胡文照所题的——“作退一步想”五个篆刻题字。

  现在,这里打造了独具公安特色的“作退一步想”工作室,通过室内多手段展示,室外多维度宣讲,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综合调解的水平。

  在今年7月份,黟县西递镇中铁八局长演岭隧道正在紧张的施工,两名工人因为施工问题产生矛盾,因口角引发肢体冲突,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受伤。事发后,派出所民警带领双方当事人参观西递景区“作退一步想”景点后,向其详细讲解了“作退一步想”故事。

  当事人感受到徽文化的底蕴、哲理后,再到“‘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平心静气地沟通,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一起喝杯“合气茶”,签订和解协议。

  记者了解到,调解工作中,各派出所坚持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以止纷息争为落脚点,讲好“作退一步想”故事,巧妙运用“换位思考、冷静处置、迂回调解”等技巧,通过“听、理、劝、借、退、和”六字工作法,将“作退一步想”思想精髓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让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年大概成功调解2000多件纠纷,成功率98%以上。婚姻家庭、伤害侵权、权属争议、经济类是调解的主要类型。”宏村司法所所长张文胜告诉记者。

  不仅是像宏村镇这样的乡镇调解委员会,宏村镇下辖的13个村乃至全黟县百分之八十的村级调委会里都设置了标准化的“作退一步想”工作室,进行民事纠纷调解。

  通过在当地群众中大力宣传,让广大群众会讲“作退一步想”故事,引导村民在生产、生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要具有谦和礼让的理念,避免引发矛盾纠纷,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局面。

  今年以来,全县派出所运用“作退一步想”工作法调解矛盾纠纷360余件,调解成功率99.3%,其中化解疑难矛盾纠纷12件15人,涉旅纠纷83件,有效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央广网记者 张宣剑)

第十一期:接地气!用百姓“法”调邻里“事”

  俗话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基于这一理念,安徽省宿州市推行以“群众说事、政法说法、乡贤说德、公开听证”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用百姓“法”调邻里“事”,用群众“招”解基层“难”,用自己“贤”引社会“风”,就地化解大量矛盾,这个被称为“三说一听”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做法,让一些复杂、疑难、久拖不决的纠纷迎刃而解。

  作为安徽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试点城市,宿州市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塑成特色、三年巩固提升”的原则,高位推动、精准发力,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创新下好“三手棋”,奋力谱写新篇章,积极探索具有宿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下好“先手棋”高规格推动 

  宿州市是安徽省首批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为做好试点创新工作,宿州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委副书记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常务副组长,54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即市创建办)和治理体制建设、党建引领等8个专项工作组,市创建办抓统筹协调、当好“发动机”,工作组抓工作落实、当好“作战部”,构建了高位化组织、系统化设计、集成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规范化提升、常态化调度“六化”工作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办公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

  “‘最强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挥体系、资源配置的整体高效运行。”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侯化说,市直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区、乡镇均按照同样模式成立领导组织,构建了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运行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分工明确的市域社会治理组织架构。

  高规格的“集结号”扣紧“责任链”。按照“1+8+N”模式,宿州市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人组建工作专班,并成立8个专项工作组,明确N个具体责任单位,强化协调联动,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级强基固本、村级组织发动的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按照试点推进“施工图”,宿州市制定了市域社会治理2020-2022年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细化分解17项重点任务、88项基本要求,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征集确定2020年实施的19个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典型引路,推动试点工作整体上水平。

  为加强试点工作的保障,宿州市建立会议推进、跟踪推进、专题推进、督导推进四项机制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年度一考评“四个一”工作制度,6次召开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和“七五”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奖励。编制市域社会治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纳入公共财政保障。

  “最强阵容”构建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组织领导力,是创建工作的核心推动力,直接决定了试点工作的最终成效。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侯化说,宿州市建立健全4项推进机制,确保试点工作蹄疾步稳。

  建立会议推进机制,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或调度会、推进会等,分析面临形势,研究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不定期召开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推进会,持续对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推动。

  建立跟踪推进机制,各县区、各专项工作组每月将试点工作进度报市创建办,市创建办对各方面、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及时了解掌握情况,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建立专题推进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试点工作中某方面、某领域存在的难点堵点,由各专项工作组协调解决,对专项工作组解决不了的,报请市创建办牵头会商研判,拿出解决方案,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工作落实。

  建立督导推进机制,市创建办不定期组织开展“四不两直”式督导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整改。

  同时,宿州市将试点工作作为全市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赋予一定的考核分值,成效与全市平安建设(综治工作)有关表彰、表扬挂钩。对试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工作开展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严格履行重点管理、一票否决等措施。

  下好“基础棋”实战有保障 

  “要想推动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我们主要是做强综治实战平台。”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学东说,宿州全力推进各级综治中心建设,市、县两级综治中心核定事业编制36个,乡村两级综治中心普遍设立“四室一厅”,110个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整合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等资源力量,组织开展“七无”平安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工作,较好发挥了实战功能。

  宿州市做优综治信息平台,创新设置“平安指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等模块,开展事件流转、大数据分析、研判预警等业务,提升应对风险能力和水平。做细网格管理平台,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创新实施“党建+网格”“十户联防”“四员八法”等模式,构建“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的网格服务体系。

  疫情防控期间,宿州市1327个社区(村)重新划分网格4.1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5.9万名,连同10.2万名志愿者一并分配到每一个网格单元,形成了“疫”在网格防、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防控格局,进一步夯实了市域社会治理根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确诊新冠肺炎万人发病率居全省第13位,相关做法已入围中央政法委政法工作创新交流评选材料。

  下好“特色棋”打出创新牌 

  “用老百姓的‘法儿’,解决老百姓的‘事儿’最接‘地气’。”泗县是乡贤化解矛盾纠纷的发源地,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乡贤队伍,泗县在原有“五老”乡贤基础上,广泛动员本地致富能手、在外企业家、在外知名人士等,开展“乡贤回归”工程,吸纳各类人才加入乡贤队伍。

  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品牌,宿州市注重下好“特色棋”,擦亮市域社会治理新名片。

  近年来,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缺失、服务缺位的问题,埇桥区探索成立政府主导的红色物业公司,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物业服务平台,向325个老旧小区派驻“红色物业”,推动物业管理与党的建设、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实现老旧小区“焕新颜”。大力推行以群众说事、政法说法、乡贤说德、公开听证为主要内容的“三说一听”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解决,筑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防线,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我们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为契机,搭建覆盖市县乡村、遍布城乡学校的心理服务(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宣讲大使选拔赛,开设心理健康大讲堂,推送心理健康科普歌,探索‘心理顾问’制度,组织百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开发智慧心防惠民平台,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赵学东说,今年以来通过探索“五社联动”,整合多方面服务资源和力量,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驻地单位为支持、社区志愿服务为补充的社区治理体制,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化特需服务、常态化治理服务、社会化互助服务。

  如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效果,正在宿州市逐步显现,建设“平安宿州”,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宿州,蹄疾步稳、迈向未来。

第十二期 :安徽市域社会治理“八骏图”

亳州:多迈一步让纠纷止于诉前 

  “我的工作就是将小矛盾消化在基层,节约司法资源。我们多迈一步,纠纷第一时间解决了,才不会让事态扩大,居民关系才能和谐。” 有着31年调解经验的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综治办副主任、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孟广华,有以其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如今,孟广华已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00多件。

  今年4月1日,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成立了驻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调解员工作室,由1名法官、10名退休法官、2名专业调解员轮流值班。该工作室是亳州市积极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推进诉前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亳州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市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481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54家,调解员共计14092名,专职调解员1384名。去年3月,亳州市还专门出台了《金牌调解员选聘管理办法》,从特邀调解员、退休法官和检察官中择优选聘210名金牌调解员,推动诉前调解从大众化向专业化、精英化转变,对调解业绩突出的金牌调解员,设立以其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

淮北 :激活社会治理的组织“末梢” 

  “我经营茶馆已经22年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只要来茶馆调解我都接待,大家也都相信我,愿意听我一句劝。”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张秀侠说。56岁的她是怡心茶楼第五代传承人,也是一名志愿调解员,因常在邻里纠纷中出面调和且处事公正,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阿庆嫂”。

  近年来,淮北市司法局在创新发展“吉林经验”基础上打造淮北样板,重点在村(社区)群众基础相对薄弱、矛盾纠纷较多、维稳形势严峻的地方建立“百姓说事点”,致力于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末梢”。濉溪县临涣镇茶馆林立,下茶馆话家常评里短是当地习俗。淮北市充分考虑将“百姓说事点”与当地民俗文化、乡规民约及既有的人民调解工作阵地等融合,市司法局将“百姓说事点”搬进茶馆,怡心茶楼就是其中之一。临涣镇茶馆调委会主任王世宏介绍,全镇共建有10个“百姓说事点”,其中茶馆中设置的就有3个。

  经统计,淮北全市目前共有“百姓说事点”318个。自今年初至10月20日,全市“百姓说事点”共解答咨询4626人次,收集民情信息12090条,化解各类纠纷1653件,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中,将更多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滁州 :化解民企矛盾纠纷的“滁州经验” 

  10月28日下午,一起持续近两年,因拖欠工程款和材料款引发的纠纷,仅用1个小时便在滁州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南谯区人民法院工作站有效化解。“在区法院建立这样的调解工作室,延伸了市商调委的工作触角,切切实实为我们民营企业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台,不仅成本低、时间快,还能够在双方保持和谐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案结事了。”提起商会调解工作室的影响力,滁州市小微企业商会会长余中权赞不绝口。

  近年随着滁州市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增多的民商事纠纷成了阻碍民企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为此,2018年6月12日,滁州市工商联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并不断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向县(市、区)延伸。同年7月,南谯法院率先试点引路,在滁州市总商会的帮助下,挂牌成立商会调解工作室并建章立制,派驻专职调解员开展案件调解工作,推进商会调解工作室与法院诉调有机衔接。自成立以来,该调解工作室共接待咨询8000余人次,化解涉企纠纷991件,委派调解成功率达95%。

  南谯法院调解工作室的试点经验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截至2019年5月底,滁州市8个县(市、区)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部挂牌成立,率先在全省实现县级商调委全覆盖,共配有27名专职调解员、60名兼职调解员,均在县级法院、司法局等驻点办公。

黄山 :作退一步想”典故的溢出效益 

  今年7月,黟县一工地上,工人刘某与吴某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双方各执己见互不退让。恰逢“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成立,黟县公安局西递派出所所长郭忠伟便邀请两人和工地负责人到工作室调解。“他们一来就被我们工作室的布置吸引,我也不急着给他们调解,而是先向他们介绍了‘作退一步想’的由来和胡文照的故事。他们听后感触很深,也讶异于我们对他们的事这么重视,当场就表态不会再争吵。”

  师古法今,2018年6月开始,黟县受清道光年间任开封知府、朝列大夫的胡文照“作退一步想”典故启发,着力总结并在全县推广“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听、理、劝、借、退、和”,“听”即耐心倾听,“理”即认真梳理,“劝”即主动规劝,“借”即借古鉴今,“退”即引导退让,“和”即力促言和,致力于打造“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品牌。

  目前,“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已在黟县呈遍地开花之势,在各级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警民联调室、诉调对接工作室、法官工作室、司法所以及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设立 “作退一步想”工作室200余个。据统计,今年以来,黟县各级调解组织充分运用“作退一步想”调解法,共排查、介入调处矛盾纠纷976宗,调结969宗,成功调结率达99.28%。

池州 :群防群治助接警数持续下降 

  九华镇属于九华山核心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然而镇派出所仅有民警16人,辅警13人。怎么办?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为此,九华镇派出所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建立以公安民警为主导的多方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019年9月,九华镇派出所筹建了一支由社区干部、僧人、导游、老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身份背景人员组成的“莲花义警”队伍,已有35名队员。“我们每个月至少为义警培训一次,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救助知识、警务技能等。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义警的辅助作用必不可少,他们可以协助开展巡逻、救助、寻人寻物、普法宣传等工作。”九华镇派出所副教导员郑伟介绍,此举充分解放了警力,有利于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早在2016年,九华镇派出所便借助网络,先后创建了“宾馆警民交流群”“商铺警民交流群”“寺庙警民交流群”“边远地区警民交流群”等一批“警民交流”线上信息群,基本实现了景区各行业、各人群全覆盖。线上交流群的创立,实现了警务公开、警情通报、防范宣传、警民互动、便民服务等功能,拓宽了警民交流渠道,进一步提高了警务工作效率。通过群防群治,近三年来九华镇派出所日均接警数分别下降8%、9%、7%,年刑事案件数量始终保持在个位数。

六安 :把法庭“背”到百姓家门口 

  11月2日,一场特别的庭审在舒城县河棚镇泉石村进行。一面国徽、四个席卡、一张方桌、几把长椅……“临时法庭”就此搭建完成。

  正在审理的是一起家庭成员间的居住权纠纷案,该案经当地司法所、派出所介入调解未果,河棚法庭受理后,考虑到原告年事已高及案件的社会影响,遂决定采用“背包法庭”的方式,在当事人家附近开庭,方便当事人诉讼,并起到现场宣讲法律的效果。整场庭审有条不紊,充分保障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河棚法庭庭长何流介绍说,河棚法庭是典型的山区法庭,自2016年以来该庭通过沿用“背包法庭”的方式,推行“田间法庭”“假日法庭”,将巡回审判常态化,最大限度发挥辐射效应,将审判工作延伸至辖区每一个角落,目前已累计巡回开庭一百余场次。

  据了解,“背包法庭”是六安市首创品牌。2015年11月,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革命老区山多路远的实际情况,创新性使用背包式移动科技法庭进行巡回审判。2016年,省高级人民法院将“六安经验”推广,在全国率先为全省基层法院配备了移动背包科技法庭。

合肥 :居民自治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这几年小区变化非常大,环境变好了,服务也更到位,有事我就找自治委员或者去服务中心,非常便利。”78岁的曹定凡老人家住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恒通小区,对小区改造后的变化,老人赞不绝口。

  瑶海区作为合肥东部的工业集中区,在新旧产业更迭中,留下许多老旧小区、老工厂区宿舍,恒通小区就是其中之一。据恒通社区党委书记王志红介绍,2015年,瑶海区将恒通小区列入合肥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计划。“当时困扰我们的,不仅是如何改造的问题,还有如何让居民群众认可、配合我们去改造的难题。”王志红告诉记者,在一次居民信息填报时发现小区内老党员较多且有很高威望。

  何不发挥这些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王志红便和社区党委的同事们发动“老党员”们成立了 5 人群众领导小组,协助做好群众工作。2016年2月,为维护小区改造成果,继续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社区党委及时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 13 名“老党员”“老职工”组成的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带领居民代表共议小区大事小情。在此基础上,恒通社区又以小区离退休党员为骨干,组建了涵盖舆情信息员、民意调查员、矛盾调解员、党建宣传员、卫生监督员等岗位在内的“永久牌”党员志愿服务队15支,发动300余名身体健康、时间宽裕、热情高昂的退休党员和老职工等领岗履职。

宿州 :会治理与服务群众同频共振 

  自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宿州市一直致力于探索具有宿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在“红色物业”“五社联动”“心理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特色经验。

  “这两年我们小区的变化是真大,特别是红色物业来了以后,现在既安全服务又好。”今年87岁的屈兴祥在宿州市埇桥区宿城纺织厂小区居住了将近30年,提起红色物业,老人竖起了大拇指。物业管理是城市基层建设中一项基本民生课题,2019年,埇桥区试点先行,将党的建设与物业服务、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成立了宿州埇桥红色物业有限公司。截至目前,“红色物业”已进驻11个街道的325个小区。

  此外,近年来,泗县在探索乡贤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上有所得。泗县在原有“五老”乡贤基础上,广泛动员本地致富能手、在外企业家等,开展“乡贤回归”工程。目前,泗县吸收乡贤工作者近2000名,法律工作者和公安民警300余名。泗县还建立县级乡贤指导工作组、镇级乡贤联合会、村级乡贤工作站和组(居)乡贤评议会四级矛盾纠纷联动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社会共治,延展基层防控能力。依托村级“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网格化管理,引导乡贤参与到“大调解”工作中。截至8月底,乡贤评议会累计接待群众咨询1420余人次,调处信访矛盾121件。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