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故事㊵】两膺上将洪学智
时间:2021-06-02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洪学智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授衔仪式,总后勤部副部长洪学智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手中接过上将授衔命令,成为五十五位开国上将之一。这一年,洪学智42岁。 

  时隔33年后的1988年9月14日,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时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洪学智从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手中接过上将授衔命令,这是他第二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位列十七位上将之首。这一年,洪学智75岁,成为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共和国将军。 

  如今,这两份珍贵的授衔命令在安徽省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陈列展出,它们见证了洪学智将军戎马一生的革命传奇。 

  南征北战 功勋卓著 

  洪学智1913年2月2日出生于金寨县双河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3岁丧母,10岁丧父,在地下党员余若海、刘伯力的引导下,受革命理论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他16岁参加红军,参加了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斗争;21岁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粉碎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的斗争和历次进攻战役,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洪学智在红军长征中历尽艰险,屡建奇功。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八路军百团大战和粉碎华北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等战役战斗。他在抗大从事军事教育工作长达6年,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党、政、军优秀干部。洪学智后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和3师参谋长,协助黄克诚师长发展壮大苏北抗日根据地,攻占阜宁,解放两淮,是苏北人民心中的抗日英雄。解放战争时期,洪学智任新四军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四野六纵司令员、四十三军第一任军长、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渡江南下,一直到解放海南岛,为全国解放建立了卓越功勋。 

  在革命战争年代,洪学智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曾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1932年5月苏家埠战役中,时任红10师29团重机枪连连长的他,在冲锋时被敌人子弹从左胸射入、左背穿出,对肺部造成严重伤害。此后他又多次负伤。1953年,国务院内务部向洪学智颁发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证。2005年国家民政部重新制定伤残标准,核定为战残5级。这本残疾军人证是洪学智将军革命生涯的见证,也是他对党和人民赤诚忠心的见证。 

  1955年9月,洪学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一枚。这是国家授予的最高荣誉,是对洪学智将军为新中国解放立下卓著功勋的最好诠释。 

  抗美援朝 异国扬威 

  1950年10月,洪学智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其它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谋略,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赞许。他怀着极端负责的责任心,两救彭德怀,再救邓华,为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 

  1951年6月洪学智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他在认真总结国内战争和抗美援朝前期后勤保障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后勤指挥体系。撤销了兵团后勤部,精简了保障层次,迅速建成以志愿军后勤司令部、5个分部、23个兵站为骨架的供应网络。形成了统一指挥,前后左右贯通,能打、能防、能运、能供的全能保障体系,实现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兵种合成军队后勤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志愿军后勤的保障能力。针对志愿军后勤机构重叠、供应层次不清、物资供应混乱的情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区供应和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方案。他还提出了确保后勤保障战斗化的指导思想,将后勤各项工作全面纳入对敌斗争的轨道,坚持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评价。由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志愿军后勤工作逐步适应了朝鲜战场的新情况,为粉碎美军随后发动的“绞杀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对敌厮杀之惨烈,保障之艰难,供应数量之巨大,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洪学智与他领导的几十万后勤指战员、几十万民工,用自己的鲜血和智慧筑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让世界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志愿军粉碎美军“绞杀战”的胜利,也使洪学智将军扬威海外。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后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1960年5月,英国著名的杰出军事家、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第一次出访中国,突然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想见一位中国将军,因为他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惊人的奇迹。这位将军就是洪学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洪学智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92年,洪学智将其中一枚自由独立勋章捐赠给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了战争全过程,参与指挥了所有战役并荣获三枚一级勋章的,只有洪学智一人。 

  现代后勤 开拓奠基 

  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2月,洪学智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后任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7月庐山会议后,受彭德怀冤案牵连,他被迫离开部队。在下放吉林工作的近18年中,他以“个人得失置度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博大胸怀,无怨无悔,努力工作,为吉林省的农机工业、重工业及石油化工业作出了贡献。 

  “文革”结束后,洪学智重回军队工作。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9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他带领军工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严抓武器生产质量关,保证了部队自卫反击作战的武器装备供应。他在狠抓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时,大力推进民用产品开发生产,为国防工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0年1月,洪学智再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后勤工作必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的指导思想。他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和裁军百万的战略决策,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困难情况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军费投向投量,保证了军队建设各项工作的需要。他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改革,实行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保障体制,建立健全战略、战役、战术供应管理体系。他亲自组织领导进行边海防、仓库、营房、医院、财务大调查、大整顿、大建设,很快改变了全军后勤面貌,受到中央军委多次赞扬,在全军指战员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军后勤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洪学智两任总后部长前后共13年,他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87年11月,洪学智任中央军委专职副秘书长,参与领导军队的全面工作。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洪学智考虑到自己年龄已大,主动向中央军委提出不参与授衔的要求。中央军委领导考虑到洪学智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卓越贡献及军队工作的需要,1988年4月,经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名,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决定洪学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人民解放军中唯一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初心不改 终生向党 

  1990年3月,洪学智被增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任党组副书记。在卸任军队领导职务以后,他依然是一名军人,在完成全国政协交给的任务外,认真完成中央军委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他出任“四野战史”编写领导小组组长,尊重历史,坚持原则,高质量地完成了编写任务,受到军委和“四野”老同志的一致好评。1993年他再次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他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交朋友,为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中央军委决定为全军更换军装并换发军官证。此时,洪学智已重病在身,卧床多年。中央军委管理局依然为病床上的他量了尺寸,定制了新的军服;中央军委办公厅为他更换了新的军官证,有效期自2006年4月17日至2010年4月16日。未曾想到,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将军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这本军官证成了这位两膺上将永不退伍、永远在编在岗的见证。 

  洪学智将军戎马生涯近80年,驰骋疆场,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一生传奇。先后当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历了人民军队发展的各个时期,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对我军的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及教育工作均有重要建树。洪学智是从金寨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更是共产党人的楷模和人民公仆的典范,正是一代又一代像洪学智这样的优秀共产党人,才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