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1月3日电(记者陈诺)虚假诉讼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社会诚信、司法公平,记者日前从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了解到,当地向“假官司”亮剑,3年共办理民事虚假诉讼监督案件1004件,其中791件均为财产性纠纷,民间借贷领域多发。
新闻热点
据介绍,虚假诉讼既包括双方恶意通谋逃避债务履行或谋取非法利益,还包括单方捏造事实谋取非法利益。3年来,安徽通过专项引领、重点推进、个案督办等方式,不断加大对涉虚假诉讼民事生效裁判监督力度。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就虚假诉讼民事案件,安徽检察机关共办理监督案件1004件,其中抗诉320件,再审检察建议471件,审判人员违法检察建议172件。2019年共办理771件,抗诉257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359件。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卫东告诉记者,虚假诉讼具有隐蔽性强、发生领域集中、系列案件较多、法律从业人员时有参与等特点。依法监督的791件虚假诉讼裁判结果监督案件均为财产性纠纷,其中民间借贷纠纷、合同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建设工程施工领域、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这五类案件共768件,民间借贷纠纷最多,达649件。
对此,安徽检察机关加大对民间借贷领域虚假诉讼的惩治力度,重点打击小额投资贷款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居间造假”,以及法官为了个人利益主动参与造假等虚假诉讼行为。3年来,安徽检察机关共向公安机关和纪委监察机关移送违法犯罪线索124件,其中立案查处48件61人,涉及金额达4.7亿元人民币。
新华时评
新华社合肥1月8日电(记者代群)近日,安徽省检察院发布消息:3年查处虚假诉讼1004件,一批打“假官司”的不法之徒被刑罚。
“假官司”即“虚假诉讼”,指的是单方或多方串通恶意捏造事实、提起假诉讼牟取非法利益。安徽检察机关发现,虚假诉讼案九成集中于民间借贷、建设工程等5个领域,尤其以民间借贷领域虚假诉讼最为集中,占比高达82%。
“假官司”破坏司法公正,影响社会公平正义。2017至2019年,安徽检方查处虚假诉讼案件从43件陡升到771件,增加近20倍。如果任由“假官司”蔓延,势必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感、公平感乃至社会的法治信仰。
虚假诉讼案件快速增长,对基层政法机关提出了新课题,需要建立新的防范机制。重点是着眼于防止“假官司”蒙混过关,健全司法体系,让虚假诉讼无处藏身。对靠打“假官司”牟利、玩弄司法之徒,必让其切肤感受法律之威。依据最高法、最高检共同印发的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应注重用刑罚手段打击虚假诉讼,进一步加大对虚假诉讼犯罪活动的惩治力度。只有让虚假诉讼的参与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少数不法之徒才不敢以身试法。特别是对有执法者参与的虚假诉讼,更应从重惩戒,一经查实不能姑息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