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检察
【安徽日报】评论 | 检察听证为司法公正“加分”
时间:2021-01-2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两会看“检”】评论 | 检察听证为司法公正“加分”

  (1月26日《安徽日报》 整版)

  原标题 

  检察听证为司法公正“加分” 

  (作者:范孝东)

  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近年来涉及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领域的5个检察听证典型案例。这其中既有通过听证化解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案例,也有针对案件争议邀请法律专家担任听证员研究专业疑难问题的案例,还有以听证监督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公益的案例。

  公开听证,人们并不陌生。常见的是,相关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如水、电、气等公共产品定价,往往会举行听证会,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检察听证也是这样,在审查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通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广泛听取听证员以及案件当事人、辩护人、相关办案人员的意见,从而依法作出公正合理的决定。从实践情况来看,检察听证已成为检察机关依法审查办理案件的一种具体方式,在提升办案质效的同时,也为落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检察听证,实际上是检察机关公开办案的一种形式。不同于法院庭审,在人们印象中,检察机关办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虽然说检察机关作出的每一项决定都有其法律依据,但如果案件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证据采信等方面存在较大意见时,容易引起不满情绪,对司法机关产生不信任感。而公开听证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消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及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办案的疑虑。

  公开听证时,检察机关审查案件不再是唱“独角戏”,而是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做到兼听则明。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作出任何审查决定之前,都应获取充分的事实信息,掌握相当的证据,明确相应的法规依据。不同于书面审查,公开听证实现了多方意见充分交汇,能够让办案人员对案件作出抽丝剥茧般的有效梳理,帮助其形成正确客观的认知,从而为案件的进一步处理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公开听证,能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基础上,赋予案件当事人更多人文关怀。比如,此次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就有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经检察听证后,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决定。原因在于,检察机关了解到案件系由民间纠纷引起,且双方当事人系工友关系,为帮助双方化解矛盾,在依法作出决定时,也兼顾了人情考量。检察机关办案,第一标准当然是法律法规。不过,法律不外乎人情。在恪守法律立场的同时,对个案也能进行多维度考量,对案件背后的具体个人给予必要的关怀,让人民群众多一分对司法温度的体会。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司法公正必将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