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按照全国和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部署,为在全省各级政法机关扎实开展政法英模学习教育,弘扬英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队伍,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遴选第二批14名政法英模代表,开展第二批“安徽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网络展播”活动。
本期展播的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主任王士宏同志先进事迹。
追梦人民调解
一杯清茶化纠纷
报告人:王士宏
所获荣誉: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中国好人
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
我是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主任,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一杯清茶化解百姓千千结的王士宏。
我的调解工作,开始于1986年。那一年,我被乡政府聘任为公安特派员,在这里我遇到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模范人民调解员周维光。说实在的,刚开始,我对人民调解的工作并不看好,跑断腿、磨破嘴、操透心,还不一定落个好。
老主任教导我:人民调解是东方的一枝花,美国了解中国的人民调解之后,风趣地说要用七个律师换我们中国的一名人民调解员。很多矛盾刚发生的时候,就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妥善地处理,有可能会酿成一桩事故。如果经我们调解员出面调解,就会成为一个经典的故事。在老主任的影响之下,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调解员。
在工作之中,我发现我们临涣镇有一个老规矩,我们当地人发生纠纷之后,争执不下就到茶馆里面去说理,茶馆里评理成了老百姓在矛盾纠纷困扰下的理性的选择。于是我做出一个决定:在茶馆里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把老规矩发扬光大,把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在市、县司法局的指导之下,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2012年,茶馆调委会成立了。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把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推出“一杯茶”调解法,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解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一杯茶调解法”在实践中反复地运用,进一步地提升,目前已取得“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的社会效应。
一杯茶调解,就是用像茶一样的恬淡抚平当事人的烦躁,用茶一样的温暖熨帖当事人的心田,让当事人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听进去,笑起来,讲下去。2014年,我们村有一位老大爷到了我的办公室,当时他的情绪很激动,扬言如果这个事情解决不好,就与对方全家同归于尽。当时他给我递了三次烟,我因为不会抽烟就婉拒了他。
他有一些恼火,认为我嫌他的烟不好,这时我急中生智,接过他的烟在鼻子上认真地闻了闻,我说:“虽然我不会抽烟,可我最喜欢闻烟的味道。我小的时候,喜欢坐在我父亲的腿上,父亲抽着老烟给我讲故事,每当我闻到烟的味道,就想到了父亲的味道”。他听我这样说,就平静地坐在我的对面,我给他斟一杯热茶,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聊了起来。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热茶入口,烦恼便释怀了,纠纷很顺利地解决了。至今,他仍时不时地来到茶馆,找我聊聊天。
真诚、热情、尊重是调解员的金钥匙,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只有不用心的人。没有不讲理的当事人,只有不会沟通的调解员。
2017年农历的九月初七,阴云密布,临涣街上吴家的女儿要出嫁了,结果主人在燃放礼花的时候炸死了邻居曹某。大雨倾盆而至,死者家属围着尸体悲痛欲绝,新娘捧着嫁衣潸然泪下,这嫁眼看就出不成了。我们的调解团队第一时间介入,冒着大雨一次次往返于吴、曹两家做工作。吴某希望事了人安,女儿能够出嫁。曹家希望能获得理想的赔偿数额,让死者入土为安。
调解过程几经波折,我们的团队设身处地考虑当事人的心境,感同身受地体谅当事人的苦衷,向当事人说明事理、说清法理、说透情理。理的公道,情的温度,法的依据,说服了当事人,最终在当晚的11点双方达成协议。第二天阳光明媚,吴家的女儿出嫁了。这个真实的调解故事上了人民调解杂志,并拍成了微电影《雨后出嫁的新娘》。调解之难,在于我们调解员是否能知难而上,用滚烫的热心去泡一杯热茶,馨香就在下一步。
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人民调解不仅要与文明实践相结合,与法治教育,理论宣讲相结合,与党建引领相结合,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与了解民意相结合,还要从息事宁人向育人树风过渡,向社会和谐稳定过渡。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诗与远方。我想:一个好人是一个能量源,一群好人才是一个反应堆;一个人可以成为亮点,一群人才能成为风景;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今天的临涣镇,已经处处可以看到调解人的身影,志愿者的身影,临涣文化传承人的身影。
今后,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追梦人,将怀揣着真诚,燃烧着激情,坚定不移地走在人民调解的大道上,将临涣茶馆的甘醇和芳香传播到更广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