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媒体聚焦】媒体争相报道安徽“检察为民办实事”
时间:2021-06-08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导语

6月4日,安徽省检察院召开以“紧盯群众‘急难愁盼’ 真情办好为民实事”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检察机关“检察为民办实事”情况,并发布7个此类型典型项目。相关媒体先后报道~

安徽日报

我省检察机关实现律师互联网阅卷全覆盖

『最多跑一次』升级『一次不用跑』

 

(6月6日《安徽日报》头版综合头条)

本报讯(记者 李浩)记者6月4日从省检察院获悉,为提供更加便捷的律师阅卷服务,省检察院主动向最高检争取将我省列为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省份,实现将律师阅卷由原来的“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互联网阅卷“一次也不用跑”。目前,已实现全省三级检察院各办案单位律师互联网阅卷全覆盖,律师通过互联网阅卷占到全省律师总阅卷量的73%,共受理律师互联网阅卷申请2890件,成功办理2130件(其余待办理29件、办理中398件、审核不通过333件),分别占三个试点省(市)受理数、成功办理数的57.71%、68.55%。

据了解,律师互联网阅卷系统搭建在“12309中国检察网”,律师通过身份核验、注册登录、绑定案件、检察人员审核通过并推送电子案卷、收到告知短信下载电子卷宗五个步骤,便可以完成网上阅卷。省检察院主动加强与律师协会的沟通联络,与省律协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确定联络人员,定期交换情况意见。并持续优化服务品质,推行“一日内审核”制度,对律师互联网阅卷的申请,要求原则上在一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对不符合条件、未予以审核通过的案件,也要在系统中写清注明未审核通过的原因,向律师做好解释工作。

检察机关还严格做好安全保密工作,严防失密泄密。遵守互联网阅卷的案件范围,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案犯在逃的刑事案件以及其他不宜提供互联网阅卷的案件卷宗坚持在现场阅卷。规范制作电子卷宗,严禁将涉密案件电子卷宗用于互联网阅卷。对导入互联网阅卷的电子卷宗一律添加水印(包含申请人姓名和执业证号)。

在积极推动互联网阅卷试点工作的同时,省检察院明确要求全省各级检察院要充分考虑并尽量满足不同律师群体对阅卷方式的多元需求,继续做好律师现场阅卷接待工作,做到双同步、双加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三级院办理现场阅卷789件。

【短评】

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就是保障当事人权利,而阅卷是律师行使执业权利的基础。我省检察机关利用科技赋能,开展律师互联网阅卷并实现全覆盖,让律师从“跑一次”变成“不用跑”,有效便利了广大律师依法履行职责,也将进一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安徽法制报

紧盯“急难愁盼” 制定“实事清单”

我省检察机关“学史力行”落地见效

(6月7日《安徽法制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 徐奥萍 “民生无小事,民事大于天。”为了这掷地有声的承诺,我省检察机关结合政法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契机,紧盯群众“急难愁盼”,自觉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检察为民办实事”相统筹,明确“检察为民办实事”的“10+20+N”服务项目,系统推进、梯次落实,做到“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出彩。

6月4日,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办发布会,通报全省检察系统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开展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全省检察机关紧紧依托检察职能,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推动“学史力行”在检察为民办实事中彰显,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在一件件小事的处理、一件件实事的落实和一件件案件的办理中,切实感受到了检察机关的初心使命和为民情怀。

不搞“花架子” 紧扣检察履职

“为民办实事,一定要立足于全面充分履行检察职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省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周勇表示,必须坚持从检察办案、日常工作中发现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眼长远,完善体制机制,不搞“花架子”“堆盆景”。

3月9日,我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率先开展律师互联网阅卷工作,次日,来自安徽亚星律师事务所的周律师就率先享受了这项服务,仅用15分钟就完成在线阅卷,感受到了检察便民的新速度,成为我省律师在线阅卷第一人。

推进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工作是省检察院首批10个“检察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如今,试点已过3个月,我省已实现三级检察院律师互联网阅卷全覆盖,共受理律师互联网阅卷申请2890件,成功办理2130件,为广大律师提供便捷。

据了解,省检察院从“四大检察”职能出发,确立一批“检察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系统推进律师互联网阅卷、虚假诉讼专项监督、涉民企“挂案”集中清理、社区矫正对象外出便捷管理,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及革命文物等工作。

依托公益诉讼职能,我省检察机关积极推动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在全省部署“守护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专项检察监督强化年活动,推动落实保障长江、淮河、巢湖、大别山及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等五个子专项,进一步加大生态检察工作力度。今年1至5月,已经摸排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487件,立案850件,发出检察建议307份,提起诉讼85件,推动一大批环保问题得到解决。

匠心“求极致” 脚步丈量民情

人民检察为人民,民有所呼,我必有所应。一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从办案出发,以“求极致”的精神,把好案件受理办理的质量关、效率关。

“案-件比”是衡量检察机关办案效率、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公信力、满意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开展“检察为民办实事”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案-件比”从2019年的1.87,到2020年1.58,降至今年4月份的1.17,切实减少或解决了群众诉累。

检察为民办实事,不能在家里等,要主动走出去,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记者了解到,全省检察机关主动服务保障发展大局,积极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司法需求,从今年初开始,开展为期2年的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活动突出因案致贫返贫当事人等五类救助重点,增强主动救助意识,实现由“老百姓来院申请”到“干警主动出门办案”的转变,采取业务部门联动同步排查线索、建立涉贫司法救助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检察长带头办理司法救助案件、强化司法救助金保障、开展联合救助等有效措施,推进司法救助向纵深发展。

据统计,今年1至5月,全省已累计受理司法救助申请252件,决定救助人数232人,发放救助金463.47余万元。其中,救助贫困人口110人、未年人63人、残疾人17人、军人军属14人。通过这些司法救助案件的办理,切实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畅通、便捷信访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做到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检察监督堵塞医疗污水排放漏洞,消除楼体外墙墙皮脱落、窨井盖安全隐患;公益诉讼推动解决老淮南铁路线沿线侵华日军碉堡管理缺失问题……在一件件小事中,检察机关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使命,将为民情怀不断落细落实。

滚动“办实事” 确保对账销号

“20项‘规定动作’围绕服务发展大局、保障基本民生、提高治理水平等,10项‘自选动作’则立足我省检察实际和群众需求。”记者了解到,省检察院在高质效落实最高检“检察为民办实事”指导方案的20个项目同时,立足我省实际,做好“自选动作”,制定首批为民办实事10个项目清单。同时该清单实行滚动推进制,一边落实既定项目,一边根据检察工作新情况研究提出“N”项新项目,不断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时效性。

让群众通过直播镜头跟着检察官重返办案现场,增强互动,让老百姓跟着检察官轻松学法。4月1日,在“国际爱鸟日”这一天,一场生动的公益直播先后吸引20余万人收看并参与互动,随着13小时不间断直播落下帷幕,这一办实事项目也落地见效。

据了解,目前,各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已经纳入每月检察长办公会重点督办调度事项,盘点、分析、督促,确保项目对账销号、落地见效。在统一调度下,为民办实事项目从机关到系统协调推进、从计划到执行落地落小,正有条不紊纵深推进。

办实事项目清单是动态更新的。省检察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樊静介绍,6月初,结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契机,省检察院已经将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增进项目清单。明确把“一号检察建议”监督落实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等有机结合,深化“法治进校园”等系列巡讲,推出一批精品法治课,同时筑牢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的防火墙,落实系列监督专项行动,精准帮教,加强司法救助等。

周勇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立足检察、依托职能,以“求极致”的精神状态,不折不扣落实好既定的“10+20+N”服务项目,及时滚动确立和推进新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以高质量的检察履职,让“学史力行”在检察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

安徽商报

律师阅卷实现 “一次也不用跑”

(6月5日《安徽商报》第2版要闻)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陶伟) 6月4日,安徽省检察院召开“检察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该院相关负责人公布了这一系列“为民办实事”数据答卷。

记者注意到,在“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项目上,安徽省实现将律师阅卷原来的“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互联网阅卷“一次也不用跑”。自今年3月份试点以来,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共受理律师互联网阅卷申请2890件,成功办理2130件,分别占全国三个试点省份受理总数、成功办理总数的57.71%、68.55%。到4月底,我省已实现全省三级院各办案单位律师互联网阅卷全覆盖。律师通过互联网阅卷占到全省律师总阅卷量的73%。在虚假诉讼深层次违法专项监督项目上,今年1~5月,全省共办理虚假诉讼监督案件463件,其中办理涉民企虚假诉讼监督案件261件,重点领办督办了社会关注的合肥曹某某等虚假诉讼案、芜湖张某某等人系列虚假诉讼案、铜陵陈某某虚假诉讼案等一批重大案件。仅合肥曹某某案,就直接追赃1255万余元。

在“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回头看’专项活动”项目上,今年1~5月,全省检察机关接收群众信访10855件,对具有有效联系方式的3290件群众来信,各级检察机关均在7日内及时办理程序回复,回复率100%。全省共有1133件群众信访达到3个月办理过程或办理结果答复期限,全部予以答复,到期答复率100%;在“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项目上,今年1~5月,全省共受理司法救助申请252件,同比上升51.81%;决定救助人数232人,同比上升176.19%;发放救助金463.47余万元,同比上升184.26%。

合肥晚报

安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 “为民办实事”活动

6月5日《合肥晚报》A2版

本报讯 试点律师互联网阅卷、开展虚假诉讼深层次违法专项监督……6月4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举行“检察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对全省检察机关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进行通报,并首次发布7个党史学习教育“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项目。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检察院高度重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好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以项目化方式强力推进的同时,紧扣检察履职,确立律师互联网阅卷、强化虚假诉讼专项监督、开展涉民企“挂案”集中清理等项目推进,办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个小案,着力解决老百姓实际生活中与检察职能密切相关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彰显为民情怀。

  据悉,自今年3月份安徽试点律师互联网阅卷以来,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共受理律师互联网阅卷申请2890件,成功办理2130件,到4月底,我省已实现全省三级院各办案单位律师互联网阅卷全覆盖,为广大律师提供高效便捷的阅卷服务。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虚假诉讼问题,省检察院给予高度重视,紧紧抓住虚假诉讼深层次违法开展专项监督,解决了一批群众急盼的重点难点问题。今年1-5月,全省共办理虚假诉讼监督案件463件,其中办理涉民企虚假诉讼监督案件261件,重点领办督办了社会关注的合肥曹某某等虚假诉讼案、芜湖张某某等人系列虚假诉讼案、铜陵陈某某虚假诉讼案等一批重大案件。仅合肥曹某某案,就直接追赃1255余万元。

  司法救助彰显检察温度。作为“检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截至5月,全省检察机关共受理救助申请252件,决定救助人232人,发放救助金463万余元。

  在群众信访回复方面,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回头看’专项活动”,推进信访实质性化解,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

  此外,省检察院加大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社会宣传,增强基层群众反电诈意识和能力;致力于推进“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革命文物,维护人民群众食药、生命安全”项目,加大生态检察工作力度,推动一大批环保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据悉,下一步,安徽省检察机关将立足检察、依托职能,及时滚动确立和推进新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以高质量的检察履职,让“学史力行”在检察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琪)

人民网

安徽检察机关推进为民办实事 办案质效持续优化

 

人民网合肥6月4日电(韩震震)“案-件比”反映检察机关办案质效,从2019年的1.87,到2020年1.58,再到今年4月份的1.17,安徽检察机关“案-件比”持续下降,成为“检察为民办实事”的一大亮点。

人民网安徽频道从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了解到,“案-件比”是指1个案件进入检察环节的次数之比,数字越低,说明案件流转程序越少,2019年由最高检提出并建立相应的案件质量评价体系,被司法界比喻为衡量办案质效的“GDP”。

“这是衡量检察机关办案效率、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公信力、满意度的主要指标之一。”6月4日上午,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周勇在通报全省“检察为民办实事”活动情况时说。

周勇介绍,在贯彻落实中央及安徽省委、最高检的决策部署时,安徽省检察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检察为民办实事”相统筹,实施推进“检察为民办实事”的“10+20+N”工作方案。

其中,“10”是指省检察院制定的首批为民办实事10个项目;“20”是落实最高检“检察为民办实事”指导方案的20个项目;“N”是指实行滚动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一边落实既定项目,一边研究提出新的项目。

周勇介绍,在党史学习教育之初,安徽省检察院党组就明确一个思路,即“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一定要立足于全面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去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安徽检察机关坚持加强和改进检察办案“案-件比”工作,以“求极致”的工作要求,把好案件受理办理质量关、效率关,着力优化“案-件比”,努力减少或解决群众“诉累”。

据统计,2019年,安徽检察机关“案-件比”为1.87,2020年降为1.58,今年4月份又下降至1.17。

为传递检察温度,提高案件办理的透明度,安徽检察机关还全面推开公开听证工作,今年1至4月,全省开展检察听证486件,采纳多数听证员意见的案件406件,多数听证员同意检察机关初步处理意见的案件417件,同比大幅上升。近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又在全省检察机关启动集中开展公开听证活动,落实“应听证尽听证”要求。

在解决司法为民的工作机制建设上,安徽检察机关主动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服务乡村振兴一揽子计划,准备出台《关于在全省检察机关开展履行检察职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力求让检察机关服务乡村振兴目标更清晰、措施更有力、效果更直接。

人民网

安徽检察司法救助暖民心 今年救助人数已同比上升176.19%

 

人民网合肥6月5日电(韩震震)司法救助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今年以来,安徽检察机关把司法救助作为“检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专项活动,努力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今年1月20日晚,亳州市民盛某某醉酒驾驶机动车迎面与陆某某相撞,陆某某受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亳州市检察院办案人员在调查中发现,陆某某父亲因病早逝,母亲患有疾病年,有3个未成年子女,妻子杨某某一直在家带孩子,全家依靠陆某某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家庭经济状况拮据,陆某某在医院还花费了12万多元医药费。而肇事者盛某某肇事车辆未购买强制险,本人有赔偿意愿,却无赔偿能力。

怎么帮被害人家属度过难关?办案检察官及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经多方论证讨论,考虑到被害人3个孩子太小,对方目前仅支付20多万元赔偿金,亳州市检察院决定给予3个未成年人抚养方面的国家司法救助金12万元。

4月20日,亳州市检察院就被害人陆某某3子女申请司法救助案召开听证会,获批救助后,被害人陆某某的母亲流下了泪水。

“今年1—5月,全省共受理司法救助申请252件,同比上升51.81%;决定救助人数232人,同比上升176.19%;发放救助金463.47余万元,同比上升184.26%。”6月5日,在发布“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项目时,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樊静介绍说。

樊静介绍,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安徽检察机关主动服务保障发展大局,积极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司法需求,从今年初开始,开展为期2年的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

突出因案致贫返贫当事人等五类救助重点,安徽检察机关增强主动救助意识,实现由“老百姓来院申请”到“干警主动出门办案”的转变,采取业务部门联动同步排查线索、建立涉贫司法救助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检察长带头办理司法救助案件、强化司法救助金保障、开展联合救助等有效措施,推进司法救助向纵深发展。

央广网

安徽发布 7个“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事例

 

央广网合肥6月7日消息(记者梁明星)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近日通报“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和全省检察机关7个“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项目。

  据了解,安徽省检察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检察为民办实事”相统筹,实施推进“检察为民办实事”的“10+20+N”工作方案。“10”就是安徽省检察院制定的首批为民办实事的10个项目,包括推进律师互联网阅卷、强化虚假诉讼专项监督、开展涉民企“挂案”集中清理、推进社区矫正对象外出便捷管理,以及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革命文物项目,都是从检察机关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四大检察”职能出发而确立。“20”就是落实最高检“检察为民办实事”指导方案的20个项目,主要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全面推开检察听证工作、常态化开展检察信息公开、持续深化普法宣传教育等等。“N”就是实行滚动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一边落实既定项目,一边研究提出新的项目。

  安徽省已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感的“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事例,具体是:“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项目;“虚假诉讼深层次违法专项监督”项目;“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回头看’专项活动”项目;“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项目;“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中宣传教育活动”项目;“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革命文物,维护人民群众食药、生命安全”项目;“‘国际爱鸟日’公益直播普法宣传”项目。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安徽检察机关坚持加强和改进检察办案“案-件比”工作,以“求极致”的工作要求,把好案件受理办理质量关、效率关,着力优化“案-件比”,努力减少或解决群众“诉累”。据统计,2019年,安徽检察机关“案-件比”为1.87,2020年降为1.58,今年4月份又下降至1.17。安徽检察机关还全面推开公开听证工作,今年1至4月,全省开展检察听证486件,采纳多数听证员意见的案件406件,多数听证员同意检察机关初步处理意见的案件417件,同比大幅上升。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检察院还将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措施,纳入机关年度绩效考核、检察官业绩考评、对各市院检察工作考评内容,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工作导向,促进各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和检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法制网

安徽“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行项目化方式一体推进

“10+20+N”紧扣检察职能精准解决群众操心烦心事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天娇

核验身份、申请阅卷、阅卷办理、信息推送……经过简单的“指尖”操作,律师即可在互联网上阅卷,从原来的“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也不用跑”。

自今年3月试点以来,安徽省三级检察机关共受理律师互联网阅卷申请2890件,成功办理2130件,分别占全国三个试点省份受理总数、成功办理总数的57.71%、68.55%。

“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的亮眼成果,是安徽省检察机关“检察为民办实事”项目化运作的成效之一。记者今天从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获悉,该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安徽省委、最高检的决策部署,自觉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检察为民办实事”相统筹,实施了推进“检察为民办实事”的“10+20+N”工作方案,以项目化方式运作,全省三级院一体推进落实,发现和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0+20+N”工作方案中的“10”指的是安徽省检察院制定的首批为民办实事10个项目,“20” 指的是落实最高检“检察为民办实事”指导方案的20个项目,“N”指的是实行滚动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一边落实既定项目,一边研究提出新的项目。安徽省检察院党组高度重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好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专门成立高规格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党组书记、检察长陈武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专司党史学习教育及为民办实事的具体组织协调。该院还将项目推进落实情况纳入每月检察长办公会重点督办调度事项,进行盘点、分析、督促,确保项目对账销号、落地见效。

“在党史学习教育之初,我们就明确一个思路,即‘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一定要立足于全面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去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安徽省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省检察院党史检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全省检察系统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周勇说,在项目化推进中要求更加注重创新推进、效果落实,彰显检察特色和为民情怀,体现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而不是简单搞成日常工作。

安徽省检察院首批10个“检察为民办实事”中,包括推进律师互联网阅卷、强化虚假诉讼专项监督、开展涉民企“挂案”集中清理、推进社区矫正对象外出便捷管理,以及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革命文物等项目,均是从检察机关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四大检察”职能出发而确立的。其中,在“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项目中,于4月底已实现全省三级院各办案单位律师互联网阅卷全覆盖,律师通过互联网阅卷占到全省律师总阅卷量的73%,广大律师切实感受到互联网阅卷的便捷高效。在“虚假诉讼深层次违法专项监督”项目中,安徽省检察院召开全省专项监督现场会,下发指导意见,运用智慧民事检察监督平台收集排查案件线索,加强办案指导调度,今年前五个月,全省共办理虚假诉讼监督案件463件,办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监督案件。

落实最高检“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指导方案的20个项目,则主要是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展开的,具体包括常用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全面推开检察听证工作、常态化开展检察信息公开、持续深化普法宣传教育等内容。

安徽省检察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樊静介绍说,在“‘国际爱鸟日’公益直播普法宣传”项目中,安徽省检察院宣传处直播团队在4月1日“国际爱鸟日”当天,利用官方短视频平台,联动全省市县院账号进行直播。直播人员走进蚌埠市五河县非法捕鸟案件高发的湿地、山林等处,跟着办案检察官深入非法狩猎野生动物案件现场,进行案情回顾、释法说理、拆除捕鸟工具、排查公益诉讼线索,行程37公里,仅安徽检察两个短视频平台当日观看量就达120万人次,不仅给网友强烈带入感,还增强他们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意识。

“这一系列项目体现了在日常检察履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服务标准、工作要求,更加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做到依托职能,又别于日常。”周勇说,检察机关从办案和日常工作中发现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完善司法为民的体制机制,不搞花架子、堆盆景。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检察院还将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措施,纳入机关年度绩效考核、检察官业绩考评、对各市院检察工作考评内容,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工作导向,促进各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和检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检察为民办实事”的成效在检察办案质效上得到显著体现。案-件比”系一个案件进入检察环节的次数之比,是衡量检察机关办案效率、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公信力、满意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开展“检察为民办实事”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案-件比”从2020年1.58,降至今年4月份的1.17,有效减少群众诉累。

正义网

安徽: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检察为民办实事”

 

正义网合肥6月5日电(记者吴贻伙)记者从6月4日安徽省检察院召开的“紧盯群众‘急难愁盼’ 真情办好为民实事”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省检察机关紧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立足全面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坚持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每一件为民实事,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形成了一批鲜活生动的典型实事项目。

  据安徽省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周勇在发布会上介绍,该省检察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最高检、安徽省委的决策部署,自觉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检察为民办实事”相统筹,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项目计划,制定了检察为民办实事“10+20+N”工作方案。其中,“10”是指该省检察院确立的首批为民办实事10个项目,“20”是指落实最高检“检察为民办实事”指导方案规定的20个项目,“N”是指各级检察院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提出并滚动推进新的项目。

  在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时,该省检察院紧扣检察履职,结合条线工作职责,加强谋划和统筹。该省检察院确立的首批10个项目中,推进律师互联网阅卷、强化虚假诉讼专项监督、开展涉民企“挂案”集中清理、推进社区矫正对象外出便捷管理以及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革命文物等等,覆盖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四大检察”职能。这一系列项目一方面在日常检察履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服务标准、工作要求,更加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做到依托职能,又别于日常;另一方面由省检察院主导,以项目化方式运作,全省三级检察院一体推进落实。

  项目推进过程中,安徽省检察院坚持将项目推进落实情况纳入每月检察长办公会重点督办调度事项,目前已召开3次检察长办公会对此进行调度。同时建立机制,通过落实每周工作例会、请示报告、信息报送等制度,促进从机关到系统协调推进、从计划到执行落地落小。该省检察院还将“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纳入机关年度绩效量化考核、检察官业绩考评以及对下检察工作考评内容,从而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促进办实事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和检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为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全省检察机关坚持加强和改进检察办案‘案-件比’工作,努力减少或解决群众诉累。”周勇说。据通报,自开展“检察为民办实事”以来,安徽省检察机关“案-件比”从2019年的1.87,到2020年1.58,降至今年4月份的1.17,成效明显。此外,该省检察机关还全面推开公开听证工作,积极主动化解一个个重难点案件。今年1至4月,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听证486件,其中采纳多数听证员意见的案件406件,多数听证员同意检察机关初步处理意见的案件417件,同比大幅上升。

  发布会上,该省检察院还发布了“检察为民办实事”7个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的典型项目,分别是:“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项目、“虚假诉讼深层次违法专项监督”项目、“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回头看’专项活动”项目、“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项目、“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中宣传教育活动”项目、“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革命文物、维护人民群众食药生命安全”项目、“‘国际爱鸟日’公益直播普法宣传”项目。

中安在线

【我为群众办实事】安徽发布7个 “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项目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6月4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举行“检察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为“紧盯群众急难愁盼 真情办好为民实事”。会上向媒体通报了省检察院“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全省检察机关7个“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项目。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为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最高检的决策部署,省检察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检察为民办实事”相统筹,实施推进“检察为民办实事”的“10+20+N”工作方案。

  “10”就是省检察院制定的首批为民办实事的10个项目,包括推进律师互联网阅卷、强化虚假诉讼专项监督、开展涉民企“挂案”集中清理、推进社区矫正对象外出便捷管理,以及今天会上发布的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革命文物项目,都是从检察机关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四大检察”职能出发而确立的。“20”就是落实最高检“检察为民办实事”指导方案的20个项目,主要是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展开的,具体包括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全面推开检察听证工作、常态化开展检察信息公开、持续深化普法宣传教育等等。“N”就是实行滚动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一边落实既定项目,一边研究提出新的项目。

  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感的“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事例,会上共发布了7个“检察为民办实事”典型项目。具体是:“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项目;“虚假诉讼深层次违法专项监督”项目;“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回头看’专项活动”项目;“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项目;“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中宣传教育活动”项目;“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革命文物,维护人民群众食药、生命安全”项目;“‘国际爱鸟日’公益直播普法宣传”项目。

  为了确保能把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好,省检察院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党组书记、检察长陈武担任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并坚持将项目推进落实情况纳入每月检察长办公会重点督办调度事项。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着力优化“案-件比”,努力减少或解决群众诉累。全省检察机关“案-件比”从2019年的1.87,降至今年4月份的1.17,成效明显。在全面推开公开听证工作方面,省检察院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办案要求,积极主动化解一个个重难点案件。今年1至4月,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听证486件,采纳多数听证员意见的案件406件,多数听证员同意检察机关初步处理意见的案件417件,同比大幅上升。

  下一步,省检察院将不折不扣落实好既定的“10+20+N”服务项目,及时滚动确立和推进新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以高质量的检察履职,让“学史力行”在检察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检察机关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自觉为民办实事的新气象新成效。(记者 汪应智)

民主与法制网

安徽“检察办实事”切实解决“急难愁盼”

 

本网讯(记者 王琪钧 吴灿东)6月4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检察机关“检察为民办实事”情况。省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周勇作新闻通报,省检察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樊静发布相关典型案例。会议由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吴贻伙主持。

  据悉,省检察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最高检的决策部署,自觉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检察为民办实事”相统筹,实施了推进“检察为民办实事”的“10+20+N”工作方案。“10”就是省检察院制定的首批为民办实事10个项目,“20”就是落实最高检“检察为民办实事”指导方案的20个项目,“N”就是实行滚动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一边落实既定项目,一边研究提出新的项目。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体检察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努力把项目向深里抓、实处落,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

  周勇提到,全省检察机关将“检察为民办实事”作为“一把手”工程,以项目化方式强力推进;紧扣检察履职,认真谋划为民办实事项目;彰显为民情怀,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注意抓统筹抓条线,推动上下联动发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全省检察机关坚持加强和改进检察办案“案-件比”工作。“案-件比”就是1个案件进入检察环节的次数之比,是衡量检察机关办案效率、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公信力、满意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开展“检察为民办实事”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案-件比”从2019年的1.87,到2020年1.58,降至今年4月份的1.17,成效明显。

  据了解,全省检察机关还全面推开公开听证工作,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办案要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化解一个个重难点案件,特别是一些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案件,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检察机关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自觉为民办实事的新气象新成效。今年1月至4月,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听证486件,采纳多数听证员意见的案件406件,多数听证员同意检察机关初步处理意见的案件417件,同比大幅上升。近日,省检察院在全省检察机关启动了集中开展公开听证活动,落实“应听证尽听证”要求,努力传递检察温度,提高案件办理的透明度。

  下一步,全省检察机关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最高检关于为民办实事的部署要求,立足检察、依托职能,以“求极致”的精神状态,不折不扣落实好既定的“10+20+N”服务项目,及时滚动确立和推进新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以高质量的检察履职,让“学史力行”在检察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