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安徽法治报》头版
原标题
赓续文脉 绵延江淮风韵
——我省检察机关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装“护栏”
安徽法治报记者 徐奥萍
从涂山南麓的禹墟遗址,到新安江畔的青石巷弄;从汪满田村的鱼灯嬉戏,到黄梅故里的戏韵绵绵……古城古建、古街古巷、民风民俗,共同交织出丰满的骨肉肌理,构建起江淮历史文韵的鲜活载体,刻画出历史记忆和风华。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忆,是历史文脉的生动延续。6月8日将迎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守护安徽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过程中,我省检察机关以“能动履职”为笔,以“呵护文脉”为墨,写下了生动的答卷。2023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聚焦守护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古建筑、革命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立案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领域公益诉讼案357件。
呵护历史根脉
初夏时节,漫步望江县鸦滩镇的褒隐寺水库大坝下,只见不远处,古塔静静矗立,秀气典雅,与附近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然而,这座始建于唐宝历二年的褒隐寺塔得以重现古韵之美,背后可谓一波三折。
作为安徽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5月,褒隐寺塔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缮,但因方案设计、施工工艺等问题,并未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甚至对古塔的古朴风貌造成了破坏。当年10月,省文物局专家组实地检查后提出相关整改意见,一直未得到落实。
2022年,望江县检察院发现相关线索后,经调查确定公益受损事实,依法向望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依托一体化办案机制,省检察院通过“府检联动”与省文物局沟通协作争取专项经费支持。
望江县检察院召开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座谈会
然而,检察机关开展“回头看”时却发现,修缮工程整改工作并无实质性进展,社会公共利益仍长期处于受损状态,遂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动县文旅体局依法继续履行对褒隐寺塔保护监管职责,及时完成了修缮整改工作,恢复古塔原貌。
历史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作为协同之诉的职能整合优势,以“府检联动”为纽带,进一步强化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执法司法衔接。2023年6月,省检察院与省住建厅会签《关于建立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共同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监督活动”;今年1月,省检察院与省文物局会签《关于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服务安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各级检察机关还注重与文旅等部门深化协作,建立重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长效协作机制。蚌埠市检察院与市文旅部门在禹墟、双墩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21处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设立“检察公益诉讼文物保护工作站”,实现辖区内重点文物保护全覆盖。池州市检察院与市文旅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在九华山历史文物博物馆挂牌成立“九华山文物保护检察工作站”。
留住徽韵乡愁
青石、白墙与灰瓦赋予村落最原始、质朴的色调,精美的窗花、雅致的门楼、高仰的马头墙,成就了这里独特儒雅的徽派砖木民居群……漫步在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滩培村中,优雅静谧的巷弄,蔓着苔藓的台阶,岁月斑驳的老墙,共同绘就了水墨徽州。
歙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重要承载地和集中展示地,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67个,其数量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位居第一。杞梓里镇滩培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然而不久前,这里还存在着古民居濒临倒塌、新建房屋破坏村落整体风貌以及消防设施不足、卫生环境不佳等问题。发现相关线索后,歙县检察院通过无人机航拍、联合“益心为公”志愿者实地调查等形式查明上述问题。因歙县传统村落众多,检察机关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村落卫星遥感图片,借助数字算法筛查出徽派建筑屋顶的颜色变化情况,形成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受破坏的案件线索,对县域内167个传统村落建立了数字检察监督模型。
检察官在歙县传统村落中开展调查
在此基础上,歙县检察院通过公开听证、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落实监管职责,并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协调多部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地方纳入立法规划,助力破解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困境。
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瑰丽。全省检察机关因地制宜,发挥公益诉讼职能,聚焦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助力擦亮徽文化新名片,助推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黄山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服务保障‘山水人文之城’检察专项活动”,共对49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18个省级文保单位进行了走访调查,立案办理案件98件,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益益生徽”“昱城徽风”等公益诉讼护航徽文化保护工作品牌,构建了“公益诉讼检察+主管部门+徽学专家+基层组织+社会公众”的立体化、专业化、法治化保护模式,提升了徽州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而在宣城市,泾县检察院、旌德县检察院则在中国传统村落查济、江村等设立“古村落保护联络站”“古村落保护示范基地”,合力守护古徽州的“诗意乡愁”。
2023年9月25日,旌德县检察院联合旌德县文化和旅游局分别在蔡家桥镇朱旺古村落和白地镇江村古村落设立两处“古村落保护示范基地”。
守护璀璨非遗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在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嬉鱼灯的民俗已经流传600余年,是徽州地区传承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年俗之一,2022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汪满田鱼灯为代表,歙县的非遗数量众多,其中,包含了歙砚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叶村叠罗汉等省级非遗项目24个,市县两级非遗项目更是多达234个。
2022年7月,歙县检察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非遗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该院干警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尽管当地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打造了“非遗夜市”等文化品牌,但因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市场受限、缺乏宣传等原因,不少非遗濒临失传。
基于此,该院向县文旅部门和各乡镇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开展全面调查,加强非遗传承人管理,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强化监管与指导,加大宣传力度等;同时,依托“府检联动”机制,与县文旅、教育部门共同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协作机制、非遗传播进校园工作机制等,促进非遗保护信息共享和传播。
2022年8月,安徽省歙县检察院检察官针对当地非遗保护存在的共性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延续着人间烟火,是摇曳在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星光。据了解,近年来,黄山市检察机关以“检心”护“匠心”,开展“非遗”保护专项检察监督活动,两级院公益诉讼部门共走访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00 余处,针对重点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缺乏传承、扶持与保护等问题立案 60 件,督促文旅部门、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助推了程大位珠算、汪满田鱼灯等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此外,黄山市检察院还主动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公益诉讼办案情况,推动市人大常委会在出台的《黄山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办法》中,专门规定“市、县(区)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相关领域开展公益诉讼”。
如今,以黄山市为代表,全省检察机关持续在公益诉讼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探索中积极发力,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法律支持。阜阳市检察机关立足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在颍东区杜氏刻铜、临泉县文王酒厂、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三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分别设立公益诉讼检察服务点,助力县域非遗成果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