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6日《检察日报》第05版
检察建议是促进社会治理的良方妙药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赵皖平
如何让发展鹦鹉养殖产业与保护野生动物都实现良法善治?如何不再让摩托车在燃油助力车与机动车的“身份”之争中滋生安全隐患?如何解决查处“黑校车”后的上学难题?这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也都是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老大难”。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在多年的履职中深切体会到,“一刀切”的“处方”和不对症的“猛药”,不仅治标不治本,保障不了公平正义,还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九龙治水”和“单打独斗”的短板和弊端由来已久,但要真正破解,需要大格局、大智慧、大担当、大作为。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完善检察建议制度”。近年来,最高检制发一至八号检察建议,引领全国检察机关用足用好检察建议促进社会治理,取得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这些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守正创新,从个案探索到类案监督再到系统治理,以“我管”促“都管”,让检察机关以检察工作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象“可信、可爱、可敬”!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检察工作提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等新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人民检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寄予更多信任和期待。我们愿意继续监督支持检察机关不断提升检察建议质效,让更多优秀的检察建议成为促进社会治理的良方妙药,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份检察建议中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