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周会明,一个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一个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一个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他的先进事迹,让我们感动;他的优秀品质,让我们敬佩。在全市开展向周会明同志学习活动之际,宣城日报特开辟“学习周会明,争当新楷模”栏目,从今日起连续刊登周会明生前事迹,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加了解、感知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助推学习活动更加深入开展。 

 

    白灰墙面微微泛黄,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整洁的办公桌,桌上的日历永久定格在了2018年1月1日……宣城市人民检察院306室,这是周会明的办公室,是他工作了近半年的“家”。2月22日,记者走进这里,笔记本上记录的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工作安排,仍述说着这位检察官生前的理想与追求。 

    2018年1月12日12时55分,“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检察官、宣城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周会明因病逝世,年仅53岁。这些天来,“太突然、不敢相信”,成为认识周会明的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一条收藏夹里的短信 

    在市人民检察院案管中心主任汤军印象里,周会明不是一位领导而是一位既敬业也非常专业的检察官。 

    在汤军的手机微信收藏夹中,至今仍收藏着周会明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汤军展示给记者看,这是一条关于智慧检务、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办案的文章。 

    2017年8月,周会明接受组织安排,担任宣城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分管侦监、案管、计装工作。面临新工作、新环境、新挑战,周会明沉下心来,一心扑到工作上。在分管后的短短一个星期,他便理清了思路,计划部署通过智慧检务来开展案管中心工作,打通下阶段的工作局面。于是,便有了汤军所收到的那一条短信。 

    “当我看到这条短信时,我十分惊讶,当时周检接手分管案管中心只有一个星期,就如此迅速地进入了工作状态,并理顺了思路,敬业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按汤军的话来说,周会明的短信以及接下来的部署给案件管理部门推进智慧检务工作指明了方向。“之前和周检简单交流过案管工作,已然透出专业,这之后我更觉得周检除了敬业,更是专业。” 

    “曾经和他聊到过西藏,这个在他生命中具有最浓重色彩的关键词。他说西藏是个好地方,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过去,他能坚持五年是身体底子好,很多人去支援了几天身体就架不住了,无奈而归。” 除了短信上的工作交流,汤军印象中的周会明不仅是一个工作狂,更是一个十分热爱并懂得生活的人。 

    “周检还会将曾经在西藏拍摄的工作和生活照片展示给同事看,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也很有自信,所以元旦假期后我听到周检生病的时候,根本没当回事。”当噩耗传来的时候,汤军感到有些错乱,让他无法相信这是真的。 

    “他发给我的这条短信我会一直收藏下去,时刻提醒我,这才是一名专业的检察官。” 

    一份沉甸甸的爱心 

    大多数人口中的周会明都是亲和、善良、正义与专业的。市人民检察院宣教处宣传员查丹至今还记得她与周会明的一个小秘密——一个关于奖金与爱心的小故事。 

    2017年9月,查丹陪同周会明一起去北京领取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所颁发的“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奖项,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周会明。“当时周检对我来说,只在各类新闻报道中‘见过’,又是领导,我特别紧张。但周检为人非常和善,看到我比较瘦弱,都主动将大件行李拎在手中,聊天中也没有一点领导架子。” 

    在北京的一次闲聊里,查丹无意中提到单位有一位老驾驶员患了肝癌,同事在朋友圈通过轻松筹帮他募集善款。“这我也一定要捐,帮他渡过难关。”周会明听说后立马表示。 

    闲聊完,查丹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然而从北京领完奖回来后的一个周末上午,查丹在家接到一个电话。“你今天有没有空啊?”一听,正是周会明,“方不方便带我去一趟上次说的患病驾驶员师傅家里,我想把我这一次奖金全部捐给他。” 

    一起赶到驾驶员师傅家门口。“我和这位师傅之前都不认识,因此尽量不要打扰人家,我们进去把钱给他就走,待久了人家会不自在。”进门前周会明仍不忘叮嘱。 

    寒暄了两三句,询问了身体状况以及恢复情况,周会明将装满一万元奖金的沉甸甸的信封塞到了驾驶员师傅手里。“比起我,你更需要这笔钱,尽快康复起来。”没有客套、没有合影,为了避免受助人的尴尬,他来不及喝一口水,在叮嘱患病师傅注意身体后,便匆匆离去,留下的只是沉甸甸的信封与无言的爱。 

    一万元的奖金,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作为宣传人员的查丹,第一反应就是想宣传一下。“千万不要,我让你带我来是因为你告诉了我他需要帮助,这件事不仅不要宣传,更不要告诉别人。就是你知、我知的小秘密,好不好?”对于宣传,周会明婉言拒绝并再三嘱咐。 

    几个月后,查丹在完善申报周会明的全国模范检察官事迹材料中,想将这件事情写进去。“我当时告诉周检,社会需要榜样的力量。如果一些人做了好事,不让别人知道,那这就只是一种个人行为。何不通过好人好事去影响更多人,让其他人也模仿、学习,这比个体单独捐款对社会的作用更大。” 

    经过查丹的再三劝说,周会明终于同意写入了这件事。在查丹看来,周会明是这样一种人,不必用时间证明,也不必时时刻刻贴近,你就能感受到他身上的暖意。或许私下周会明还有更多这样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如今,斯人已逝,风范依存!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封信封、一笔奖金,转身而去,背后是一缕缕阳光…… 

    一本未装订完的卷宗 

    在市人民检察院侦监处干警杨凌的办公桌上,躺着一本未装订完的卷宗,那是自侦部门转隶至监察委前,市人民检察院侦监处收到的最后一个职务犯罪的审查逮捕案件,也是她与周会明一起办理的案件。 

    “说起来,我觉得自己很荣幸,能够给周检协办这个有点历史意义的案件。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案件被赋予了如此沉痛的意义,它居然成了周检人生中办理的最后一个案件。” 

    2017年9月,周会明来到宣城工作,杨凌与他真正意义的接触其实只有这次办案的几天。在杨凌看来,周检话不多,但是每一句都很谦逊,对下属的包容照顾就在那一字一句和行动中。 

    “想起我给他送去案件的那天,他特别谦虚地说,请你指导我啊,系统我不熟悉,侦监业务办得也不多。”关于数额那块,他们一开始出现了分歧,因为当天周会明参会,杨凌来不及当面汇报,就给他发了个短信,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发过去后心情忐忑不安,但过了一会,周检就回过来一句话,‘你说的对,应该这么定,你来改。’” 

    与人相处,他谦逊有礼。办案中,周会明要求却十分严谨。杨凌依然记得自己被叫去办公室的那个下午,周会明告诉她收到的光盘没有封口,要求问清楚是哪个环节开了封,还是收过来的时候就没有封口。“这让我有些汗颜,之前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案件提审完,杨凌因为处理别的工作准备元旦后将案卷装订好再来找周会明签字办结。“谁知,这一耽搁,就成了永别。”看着未装订完的卷宗案卷,需要周会明签名的地方一片空白。空白再也不能被填补,杨凌的泪水不自觉地涌了出来。 

    杨凌告诉记者,12日那天得知周检去世的消息时,她正在听一首老歌《且行且珍惜》。歌声里的送别之痛,不及这种来不及再见的心情万分之一,但是歌中对于后来人的鼓励之心此刻看来是那么应景。“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前行,对得起自己的事业,更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比起泪水,我相信是一种更好更长久的告慰。”(本网记者 徐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