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杂志刊物>>廉政风云>>本期聚焦
“弃富返贫”戴穷帽背后的真问题
时间:2013-05-28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2013年1月21日,大同县扶贫办主任拿到了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这意味着,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大同县开始享受“贫困”待遇,获此称号后该县已得到千万元资金资助(见2月25日《新京报》报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申请到“小康”头衔的大同县,如今却主动“返贫” 戴穷帽。这看似不可思议,其实这种装穷卖傻的举动,一点不傻,不过是在打小算盘而已,“小康县”争戴“贫困帽”现象,不独大同,其他地方也有。有人认为,这是当地领导有爱民忧民之心,为民办实事、争实惠,不搞花架子云云。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作为一方执政为民的公仆,执政多年不以贫穷为耻,反以为荣,这是一种畸形的“政绩变态”,而问题的严重还在于,时至今日,这种不正常状况并无根本改观,不但穷县争戴“贫困帽”,脱贫致富以后,还硬是强戴“贫困帽”,捧着金饭碗要饭,心安理得坐享每年的国家扶贫资金。

  “贫困帽”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受宠,说穿了,是一些领导“政绩观”的严重扭曲和谋取私利的诉求。“贫困县”里很容易出政绩,装穷能得实惠,政治资本便会唾手可得,一旦捞取了政治筹码,也便意味着今后的“官场腾达”。这样的“官场情结”使得一些人对“贫困帽”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追逐,实际上是为了头上更好的“乌纱帽”。

  巨大的利益诱惑着这些地方对“贫困帽”情有独钟。一个地方一旦戴上“贫困帽”,便有各种“政策减免”和“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的诸多“实惠”,领导不费力气,便“工作好干多了”——是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这样,基层领导成了“甩手掌柜”,而百姓也没有多少意见,虽然戴个“穷帽子”但实惠多多。干不好,“贫困帽”就是挡箭牌,干好了,就是“英明领导”的结果。国家大力扶贫,是一项缩小地区贫富差距的重大战略,多年来,正是受惠于这一政策,我国脱贫人口才与日俱增。扶贫本是要改变社会不公平,小康县争戴穷帽现象的存在,却挤占了真正需要扶贫地区的资金和资源,反而加剧了公共财政分配的不公,由此暴露扶贫制度中的某些机制缺失亟待完善。

  现在,人们很想知道的是,全国还有多少富县弄虚作假戴穷帽?每年因此浪费了国家多少扶贫资金?又是谁为小康县戴上“贫困帽”的?不妨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把这笔账算清楚,“贫困帽”的乱象才能彻底查清责任追究。有关部门,应多长一个心眼,对“贫困帽”的评定要规范和严格把关,不能轻易乱戴,各项指标评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抢不去,哭不去,争不去”。对爱哭穷、争戴“贫困帽”的地方领导,不能“好哭闹的孩子多吃奶”。同时要建立一种凡戴“贫困帽”的县乡领导不“脱帽”不能升迁、调动,不得评先评优的原则和机制,让不脱“贫困帽”的领导政治上也“贫困”,甚至丢掉“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