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杂志刊物>>廉政风云>>重点关注
【第二期*检察官文苑】回忆我的父亲
时间:2014-12-17  作者:木子  新闻来源:  【字号: | |

   清明时节,正是人们祭奠先烈和勉怀先人的时刻,我也尤为怀念离开我二十多年的父亲。我曾多次想提笔写点什么怀念父亲寄托哀思,但都因循未果。难道是感情不深,怀念不切吗?不,决不是的。正因为怀念真,感情深,才迟迟不敢动笔,生怕亵读了这一份怀念之情。到了今天我的悲思已让位于怀念,正是非动笔不行的时候了。

  父亲曾跟我说起他的往事。他是在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年仅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因为年龄小父亲当了卫生兵,后被党组织送往白求恩医科学校学医,先后担任了军医、卫生队长等职,救治了很多八路军官兵。父亲告诉我,那时缺医少药,有时动手术连麻醉药都没有,伤员只能忍受巨大的痛苦。一次战斗前,他的一位营长战友把一块金表留给他,让他保管。并说如没有牺牲手表就还给他,如牺牲了手表就送给你。很可惜,战斗结束了,战友没有回来,父亲很难过。我曾问父亲金表是否保存下来,父亲说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伤亡还在于没有粮食吃,有的因饥饿而死,他有几次也差点因患病和饥饿而死。有时每天只有几粒黑豆,有时煮野菜吃,他用金表换了一些粮食,给伤病员补充营养,也算是发挥了金表的应有作用吧。经历过战争年代,父亲对名利地位看得很淡,他说为了解放全中国,那么多战友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是幸运的,还有什么可争的呢?

  解放后,部队为了培养人才,选送一批干部到大学进修,父亲被选送到上海军医大学。1958年秋,我们全家随父亲转业来到安徽。他在一家省级医院担任领导。父亲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记得60年代中期父亲带领一支省级医院专家组织的巡回医疗队,深入基层乡村,为老百姓看病治病,送医送药下乡,深受欢迎。父亲告诉我们,农村缺医少药,条件非常艰苦。有的看不起病,小病拖成了大病。所以要在农村多呆一段时间,他要亲自为老百姓治病。看着因劳累过度又黑又瘦的父亲,我们既心疼也很佩服。

  父亲对我们子女要求也是很严,不允许我们搞特殊化,有优越感,和其他平民子女一样,60年代初,经济困难,为了改善生活,他带着我们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些蔬菜瓜果、黄豆蚕豆,还养了兔子、鸡、羊。每天放学回来,我们都要给自己认养的小动物喂食,浇水种菜,采摘新鲜瓜果。这既教会了我们劳动,也带来了许多难以忘记的童趣。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们更是受益于父亲的指点。文革时期,父亲要求我们几个子女到图书馆多借一些书看看,不要跟着闹。正是利用那段无法上学的时间,我们几个孩子把图书馆当家,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了一些科技知识,终身受益。中学毕业后,正赶上文革时期,学生分配是三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基层。哥哥已提前下了放,我和姐姐同时毕业,学校安排一个下放农村,一个进工厂。父亲考虑我身体弱些,动员姐姐下放农村。那时家里一下走了两个孩子父亲很是难受,但从未说过什么,更没想利用职权把孩子留在身边。每年春节,父亲都要动员我到农村陪姐姐一起过春节,以弥补姐姐思家之情。在那艰苦年代,姐姐在农村干了8年才回到省城,到一所学校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记得父亲找姐姐谈了一次话,把自身经历经验告诉她,要选准人生目标,多学一些专业,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更好立足社会为人民服务。这次点拨,对姐姐一生影响很大。她开始边工作边学习,经过努力考上了医科大学,一直勤奋学习,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又跟着老中医实习几年,在业务上有了很大提高,二十多年后晋升为主任医师,大器晚成。

  父亲是个善良的人。记得60年代中期,医院有个职工家庭生活很困难,父亲知道后拿出钱来交给他补贴家用,那位职工非常感动,逢人便说父亲是个好人。60年代医院食堂发生一次盗窃,保卫人员抓住了小偷,大家围过来就要打,父亲赶到后马上制止,说他还是个孩子,可能是太饿才偷吃饭菜,不要打,给他一些吃的放他走吧。被父亲帮助过的人很多,因此在文革时期父亲没有受到严重冲击,我想这大概是父亲多做善事与群众关系好的原因吧。

  父亲对子女的爱是深沉的。小时候我体弱多病,父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我增加营养,改善伙食,带我就医,使我及时康复,身体也逐渐强壮起来。我进厂上班后,三班倒,中班要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再乘公交车下车后还要走一段路,到家已是晚上十一点了,父亲每晚都要到车站接我,陪我走过那漆黑的夜路给我壮胆,母亲则在家给我做好夜宵。有父母的爱,虽然上班很辛苦,但我却感到十分幸福温暖。

  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到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那就是坚毅勇敢,正直善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永葆本色。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家风值得我们子女永远学习,继承发扬。(作者系省检察院退休干部) 

  写于20144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