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张丹丹 | 一本书 两代人的碰撞和共鸣
时间:2025-08-04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我记得小时候语文书上有篇课文叫《火烧云》,那红彤彤的颜色,天马行空的想象,童话般的笔触,给我的童年回忆涂画上一抹梦幻的色彩。时光匆匆,一转眼,我的孩子也学了这篇课文。《火烧云》节选自《呼兰河传》,为了拓展孩子的阅读量,我便推荐他读原著。

“妈妈,《呼兰河传》我都看了3遍了!”

孩子扬着脸,略带得意地对我说,眼中闪着自豪的光。我笑了,心想真有这么好看?这孩子读到废寝忘食,几近痴迷,连吃饭上厕所都不舍得放下。带着好奇,我翻开这本书,走进了作者萧红的童年。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全书以孩童的视角展开,语言天真烂漫,富有画面感。阅读和理解都毫无压力,像传唱度很高的童谣,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妙趣横生。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复杂的修辞,别出心裁的比喻,只是简单的联想,就写出了难以复刻的童真童趣。

在后花园看蝴蝶、摘黄瓜、寻宝老物件、观察火烧云的变化,一桩桩童趣盎然的小事,勾勒出纯真的童年时光。野台子戏、放河灯、跳大神,一件件充满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新奇又有趣,满足了孩子爱看热闹的天性。大量孩童视角的观察和想象,对孩子有种天然的吸引力,仿佛让孩子也置身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小城。

在这样的小城里又生活着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慈爱的祖父、奇怪的有二伯、倔强的小团圆媳妇、顽强的冯歪嘴子。作者用朴实直白的笔调,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他们的故事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嬉笑怒骂间生动演绎着不同生命个体的悲欢境遇。这其中以祖父的形象最为温暖,他搭建了象征自由和快乐的后花园,让孩子感到亲切和安全,备受孩子喜爱。

诗性的语言,孩童的视角,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这部作品可深可浅,在纯真和深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孩子一边沉浸于童话世界,一边随文字徐徐打开一幅20世纪东北乡村的人生百态图,吸引孩子反复阅读,乐此不疲。

“童年时记住的是花园的蝴蝶,长大后才会懂得蝴蝶翅膀上沉重的露水。”孩子记住了祖父和后花园的美好,我却读到了无尽的思念。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作者用最寡淡的字眼,抒写了最浓烈的情感。“以前”“现在”是时间的流转,“住”“埋”是生与死的对立。一抛出这些字眼,悲怆的底色立刻铺满了纸面。像小孩子掰手指头数数一样,机械的估算“我”和“祖父”年龄,是在一层层涂抹,反复为悲伤着色。这简单的、唠叨的,连一个感情词都没有的段落里,饱含着巨大的悲伤和思念。

作者字字未提思念,思念却溢满字里行间。平实的语言,带来的是直击心灵的震颤,让我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语言的艺术和文字的魅力。

书中除了祖父,小团圆媳妇也着墨较多。以小团圆媳妇为代表的底层人物揭开了《呼兰河传》沉重的悲剧内核,她的死是全书叙述的高潮,悲剧的顶峰,以至每回想一次,都是痛的反刍。

小团圆媳妇是个年龄只有12岁的童养媳。婆家为了管教出“中用”的媳妇,经常狠狠虐打她。街坊们习以为常,“谁家媳妇不挨打呢?”等打出了病,热心肠的街坊们又都来出谋划策——请大神、出偏方、求道士……想治好她的病,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最终被“治”死了。小团圆媳妇一人的遭遇,是许许多多童养媳们的缩影,折射出整个群体的悲惨命运。

婆婆生病了连二两红花都不舍得给自己买,却倾家荡产为小团圆媳妇治病,街坊们也都诚心诚意想治好小团圆媳妇的病。大家都“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正因如此,又让人不忍责怪他们,他们是施暴者,更是受害者。

小团圆媳妇令人唏嘘的故事,深刻揭露了迷信愚昧对生命的摧残,批判了封建文化对人思想的荼毒,引导我们对痼疾的清醒反思。

在作者毫不留情的鞭笞背后,又有着对呼兰河小城里的人的同情。冯歪嘴子在极度贫困又丧妻的情况下独自抚养两个幼子,顽强求生,令人钦佩。底层人物被赋予微光,迸发出强悍的生命力量。苍凉中的温暖底色,避免让人陷入纯粹的绝望。

“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

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

由于贫穷和麻木,他们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但是,他们又拥有最原始最坚韧的生命力,就像野草一样,深深扎根于大地。作者给予这种生命力以肯定,并投去了悲悯的目光。

共读《呼兰河传》,孩子流连于彩色的后花园,我触摸到时代深深浅浅的伤痕。亲子阅读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说教,而是两代人互相照亮的过程,我用阅历为孩子解析“露水”的重量,孩子用纯真提醒我“蝴蝶”翅膀上绚丽的花纹。

同一本书,两代人的思维碰撞,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和价值观的融合。通过这次阅读也让我收获了许多感悟,《呼兰河传》同时俘获两代人的心,得益于作者对生活深切的感受和频繁的记录。提醒我们要热爱生活,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做世界的观察者,生活的有心人,在细微处捕捉美好,在平凡中发现深刻。

深邃的思想离不开理性的思考,不想成为人云亦云的扩音器,就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愚昧常和无知捆绑在一起,思考力靠知识才能搭建,就像贫瘠的土地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没有知识的给养也成长不出智慧的头脑。杜绝“小团圆媳妇”式的悲剧,就要通过知识的积累,培养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久的淹没在苦难中的人会变得麻木,长久的浸泡在蜜罐中的人也会对幸福钝感。苦难不值得歌颂,但它是幸福的参照物,对比出幸福的甜美,就像黑夜里的星星才更亮。

《呼兰河传》给物质极大满足的孩子们补上了“苦难”这一课,这一课,跨越时空,仍有现实意义。“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一百多年前,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人们落后的生活,像遥远的传说,那么荒诞,让孩子们觉得陌生。那些黑色岁月是真实存在的,那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泥泞之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一群群仁人志士愤然崛起,视救国救民为己任,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至今仍振聋发聩。从贫到富,从弱到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孩子们读过去的故事,会意识到自己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传承者,从而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

《呼兰河传》让我们母子跨越时间的洪流,一起领略旧时代小城生活的光影悲喜,共同沉迷于文字的魅力,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美好。读到一句话,和孩子共勉:“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去阅读吧……

(作者:张丹丹,六安市霍山县人民检察院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