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九月,天宇澄明。“9·3”大阅兵,这非寻常的庆典,乃是一曲用血与火、泪与笑谱写的壮歌,是民族记忆深处的一声惊雷。此时,远眺苍茫的中都大地,她静默如暮,似一部尘封的史书。眼前纸张沙沙作响,恍若与八十年前故土上不屈的呐喊在字里行间回荡。检察殿堂里,我们守护的公平正义,血液深处,却始终奔涌着家乡凤阳烽火年代熔铸的刚毅——那是淮河父辈刻进焦土的脉搏。
凤阳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1938年2月2日,凛冽寒风中,凤阳城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此后不过五六日,刘府、武店、曹店等地接连陷落。侵略者屠刀所及,五日内竟有五千无辜生灵惨遭屠戮,四千多间房屋在烈焰中化为废墟。焦烟蔽日,连大地也仿佛在灼痛中呻吟;鲜血浸透乡土,淮河岸边的麦田被染成无声的证词。淮河水呜咽流淌,载不动这血色悲怆;中都城垣默立,刻满了无法愈合的民族创痕。然而,血泪浇灌之地,必有坚韧的根须在焦土之下悄然蔓延。
民族危亡的警钟震动了凤阳,中都大地瞬时遍地英雄:红缨枪会在刘府、武店、红心、殷涧的乡野间汹涌云起。小溪河、燃灯寺民众于苍茫东部寻觅着痛击侵略者的战机。凤师青年学子徐宗田等人,将书桌变作战场,组成救亡宣传队,以救亡为笔,奔走呼号于县城、临淮关及四周村镇,募集捐款,把救亡的星火撒向人心深处。民间游击队悄然集结于每片青纱帐后,处处皆燃起抵抗烽烟。他们破铁路、断公路、毁电讯、袭散兵,让日寇的进犯寸寸梗阻。
这份在至暗时刻迸发的抗争伟力,早已如淮河之水源源不息,浸润着凤阳每一寸山河,也悄然注入我们的血脉之中。从昔日焦土到今日庄严的检察岗位,时空流转,角色变迁,然而那份深植于淮河儿女骨髓之中的家国担当与不屈精神,未曾有半分消褪。
作为新时代的检察官,我们视凤阳烽火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以忠诚铸魂,让检徽上的光芒辉映先辈不屈的眼神,信念如磐石般坚不可摧;以担当履职,于监督中寻找真相,于办案中守护公义,让每一起案件都成为法治长城的一块基石;更以赤诚为民,俯身倾听民声,倾力纾解民困,让司法之暖真正抵达百姓心头。这是烽火传承的庄严誓言,更是历史交付的永恒使命。
这薪火相传的伟力,正于无声处滋养着淮河大地,守护着永恒的人间正道。
(作者:滁州市凤阳县检察院 吴长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