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报名援藏时的心情。那天午休,我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报名通知发了好久的呆。一边是熟悉的淮河平原,舒适的工作环境;一边是遥远的雪域高原,充满未知的挑战。报名意愿发出去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就踏实了。世界屋脊、雪域天堂、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些美好的词汇背后,我也知道要面对高原反应、语言障碍、不同的工作环境。但我心里始终有个声音:有些路,现在不走,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走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份既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支撑着我踏上了援藏之路。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工作调动,更是一次人生的修行,一次精神的洗礼。
初至山南:从平原到高原的跨越
走出林芝米林机场,一股清冽的高原空气扑面而来,我的心中交织着向往与忐忑。作为一名从东部平原地区选派到山南的援藏检察干部,我对这片神秘土地充满好奇,可心里也难免有些打鼓。还记得出发前,同事问我:“你怎么想着去西藏?”我说援藏也是工作嘛,其实心里还有个念头:我想知道,检察的“蓝色”遇上雪山的“白色”会是怎样。
坐在去山南的火车上,看着窗外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么壮观的景色,让我一时都忘了高原反应的不舒服。
真正到了山南市人民检察院,挑战才刚开始。海拔3600米不是闹着玩的,头疼、睡不着、动不动就喘接踵而至。更让我压力大的是工作环境的改变——山南有12个县区市,地方大但人少,检察工作和在平原时完全不一样。记得第一个星期去海拔4200米的措美县检察院调研,来回路上花了七个多小时,这才明白“在路上”就是这儿的工作常态。刚下车那会儿,我脸色特别差,同行的安徽援藏同事吓了一跳,说:“你平时脸最黑,今天倒成最白的了!”这句话让我一下子体会到,在高原工作,身体这一关真的不好过。
履职尽责:在办案中坚守法治信仰
我被分到行政检察部门,为了快点熟悉情况,我赶紧跟部门的同事们交流,把近三年的工作报告都翻出来看。这一看就发现,山南的行政检察工作确实有自己的难处:案件类型比较单一、线索不好找、人手也不太够。同时,我还向本地同事请教本地民风民俗和涉藏案件的办理要点,了解本地党委政府重点中心工作。我心里清楚,在这儿工作,不光要懂法律,还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況。
慢慢地,我对山南两级检察院的工作有了底,也摸清了地方行政部门和法院工作的特点,工作开始顺手起来。那段时间,我跑了扎囊、桑日、乃东等好几个县区,看了一批自然资源、市场监管这些领域的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案件线索,提了一些建议。
有一次,扎囊县检察院的同事找我,说有两起无证驾驶的行政处罚案件,处罚力度不一样,让我帮忙看看。我仔细看了卷宗才发现,其中一起因为当事人家里困难从轻处罚,另一起普通违法却顶格处罚,这里头可能有问题。再一研究相关规定,果然是交警部门用错了法律条款,导致罚款金额偏高。跟县检察院同事聊起来,他们说这类情况还真不少。我一听就觉得这事不能拖,马上跟部门主任汇报,又找了分管领导。领导很支持,考虑到涉及的面比较广,我们决定在全市开展一个小专项,让12个基层院把近三年的行政处罚案件都报上来统一分析。
我和同事一条条看了670条数据,筛选出450条有价值的线索,最后写成分析报告,把山南市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都理清楚了。9月初,我们和市人大、市公安局开了磋商会,大家达成了共识。这种既监督又帮忙的做法,效果不错,行政机关也认可,基层检察院后续工作也顺利推开了。
交融同心:跨越山河传递检察“薪火”
在西藏待得越久,我越明白一个道理:办案固然重要,但把司法理念和工作方法留下来,才是援藏真正的意义。我的角色不知不觉变了,从一个单纯办案的人,变成了既要办案又要带新人的“教练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高原上生根发芽。
后来我还参与筹办了两场业务竞赛,一场是行政检察的,一场是民事检察的。从出题、组织到当评委,每个环节我都尽量考虑周全,就是想让大家在比赛中互相学习、一起进步。全市的检察干警同台竞技,那种比学赶超的劲头,我真的特别高兴。
我们还按照山南市检察院的安排开展“一站式”帮带活动。应错那市检察院的要求,我专门讲了一堂公益诉讼的课,主题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课上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也结合案例提了一些提升办案质量的建议。
在错那市毁林采砂案和措美县污染环境案里,我帮他们分析现场情况、检测采样这些细节,还建议他们对从案件里找出的深层次问题,考虑提出加强行业监管的检察建议。在洛扎县和浪卡子县,我和干警们面对面坐着,摊开卷宗,一个个案子地过,从具体案件说到一类问题,从理论讲到实际操作,有什么问题当场就问、当场就答。这次帮带结束后,我还和两位干警结成了长期对子,打算一直保持联系、互相学习。
结语:从淮河到雅江,一份跨越山河的情谊
从淮河之滨到雅鲁藏布江畔,这一路走来,跨越的不仅是三千公里的距离,更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成长。在高原的历练中,我真正读懂了“国之大者”的重量。
我常想,自己就像一滴淮河的水,最终汇入了雅鲁藏布江,融进了这片高原。在这里,办案不再只是法律条文的应用,而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的大事;帮扶也不再是文件里的一句话,而是实实在在地制作检察建议、一字一句推敲法律文书的具体实践。
这段援藏经历,让我收获太多。它不只是付出,更是学习;不只是帮助别人,也是提升自己。它帮我跳出了原来的思维局限,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雅江水永远向前,而这份跨越山河的情谊和责任,我会一直记在心里。